第九章 造就(2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3533 字 2020-07-14

,老早就开始谈货源。

于是一过“五一”,数以万计的,好几个集装箱的货先后运到了京城。

此举竟然无心插柳,成功地在京城掀起了一场“花伞热”。

雨伞也能流行成风?

说起这事儿,恐怕许多人都不信。

可要知道这是什么年头!

这个时候的北方,国人还大多用着黑色布面的大雨伞。

顶多也就还有个绿或蓝,全都统一长长的伞杆儿。

当拐棍儿是合适了,可要不是天气预报说有雨,谁出门也不爱带它。

反过来,折叠花伞就不一样了,那是从香港、台湾传进来的新东西,只有沿海地区花城、福州和沪海有几家工厂可以生产。

别看这种伞此时的样式还只是两折,但伞把一抽就短了一半,已经够装进包里的尺寸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那些难看的伞布,变成了绚烂多彩的花伞面。

得,这一下好了。

不管下雨不下雨,只要出门,姑娘们就乐意从包里拿出伞举着,美其名曰“挡太阳”。

于是不但街上有了撑着花伞的大姑娘们,摇来摆去的一景儿。

这伞也就从此有了个别名,叫“遮阳伞”。

另外除了东西好,伞的价钱也不贵啊。

洪衍武他们可是大批量吃进的货,运输又走铁路物流集装箱,成本就特别合适。

像花城本地生产的外汇套购伞原本是八块的批发价,“十三行”给他们降到了七块五。

此外,还偷着批给了他们一万六千把六块九的香港伞。

货到京城后,洪衍武又是统一按九块钱一把批下去的。

这一拿到市面上,个体户们再按十一块钱的官方出厂价为基础来零售,当然就会显得很便宜。

那么既然东西时髦、新颖,又赶上了时令,价钱还不贵,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买账,这股风很顺利就“刮”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纯靠零售,平均每天服装夜市能销掉差不多小两千把。

秀水那头,即使高价坑老外,也能出个一二百把。

后来又有精明的小贩从服装夜市这儿,十把、二十把的批发。

结果到了六月中旬,每天的出货量竟高达三四千把,就这样一直卖到了七月下旬,总共销出去二十二万把之多,京城这边都把“十三行”买断货了。

最后走的一批,有不少伞还是“十三行”从当地“罚没走私商店”里搞来凑上的。

当然了,折叠花伞一短货,行市也就上去了。

到最后,花城这边批发价比一开始高出近一块,油水已经不大了。

而这时候京城的商场里也能见到大量沪海生产的折叠伞了,那么已经狠狠捞了一大票的洪衍武正好顺势收了手。

才三个月啊,这小子就从伞上捞了三十六万,实在是甜的不能再甜的好买卖了。

但这还不是他唯一的收获。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服装夜市所有的摊位他都已经出租出去了,就连刺儿梅也把一个摊位租给了别人,一边拿着租金,一边做买卖。

因此这种情况下,洪衍武很干脆地又玩了一出黑的。

他借着伞热卖让上上下下都挣了钱,就势把租金提高了一倍。

具体要求从八月起,摊位费涨到1200元每月。

而市场两头的十二个摊位还得单算,涨到了1500元每月。

这也就是说,从此之后他每月就能白白收入70800元的租金。

如果刨去税金管理费和兄弟们的分润,他个人光在这块,就能吃着三万五千块。

不用问,这事儿一出,让所有的个体户们是哗然一片啊。

当然,这种反应也是呈两极的,洪衍武自己人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