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有用处的地方太多,根本派不出去。又说冉丽影成分不好,名声更臭,生下了个没名没份的孩子,是四里八乡都知道的“破鞋”。就是送去了,医院也不会给治。干脆,不如别折腾得好。
水清缠磨了两天没结果,也终于为这个急眼了,寒冬腊月的天儿她竟跪在村支书家门口求他发慈悲。
结果这一跪就是五六个小时,不但惹得村民们都看不过去了,纷纷出门聚在村支书家指指点点。就连支书老婆也被弄得不好意思了。
于是,她就主动做起了村支书的工作。说水清已经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人了,今后备不住就是个当官儿的。让她跪在自家门口影响不好不说,照老话儿讲,还折寿招灾。倒不如顺了她的意,也免得今后知青们回来,有人闹事找麻烦。
就这样,村支书才终于发话。叫村里的车把式刘老二帮着水清一起,把冉丽影抬上大车,送到卫生院去。
只可惜,就在水清好不容易挪动起僵直的身子,被人扶着站起来和刘老二回去抬人时,却发现冉丽影已经在知青点的炕上发凉了。旁边只有她那个还未取名儿的孩子在“哇哇”大哭着。
根本没有什么葬礼,冉丽影这个来自京城的姑娘,只被简单地埋在了“瓠粱沟”村西边的一道土坡后面,化成了一个孤零零的小小坟头。
而就在其他知青们探亲结束,有近一半回到“瓠粱沟”的时候,沉浸在悲痛中的水清也已经收拾好了行装,准备返回京城去了。
尽管村民们和知青们出于好意,都劝她把孩子留在当地送人收养,千万别带回去拖累自己。说这样不但会影响她的名声,也会影响她今后组成家庭。
可她仍旧固执的认为,照养这个孩子是她必须要担负下的责任,那是冉丽影临终前对她最后的要求。她决不能背信弃义、撒手不管,把好姐妹的孩子留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于是3月1日动身的日子,她还是执意带着那三个月大的“小拖油瓶”一起踏上归途。
只是一个未曾出嫁的大姑娘带着一个和布娃娃差不多大的婴儿长途跋涉,其中有着多么大的难处,想也能知道。路上经历的苦处就不用说了。
孩子不比大人,既不能受风,也不能着凉,又得撒又得拉,把水清折腾得狼狈不堪。行李丢了不说,还差点没赶上火车,走到哪儿都招人厌。
最为难的还是在吃上。临行前,知青们曾凑上粮票托刘老二去邻村换回来一罐子羊奶,可根本不顶用,只一天就耗没了。
于是在火车上的第二天,水清就只好满车厢地挤着、串着,抱着大哭不止的孩子,四处寻找哺乳期的妇女,腆着脸求人家舍几口奶。
为这个她还被列车员当成了人贩子,报告给乘警,把她抓了起来。
好在她身上还有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做护身符。到了京城站之后,火车站的派出所联系了学校,一经确定了她的身份,便排除嫌疑放了她。
就这样,1978年3月3日下午,也就在洪衍武品尝美食的同时,水清抱着孩子终于重获自由,步出了京城火车站。
对家的依恋是每个人最自然的情感。
虽然此时水清的外表形容已经叫花子一样了。衣着脏污,疲惫不堪,熟人看见保证都得心酸。但当她的脚真正踩在京城的土地上,走在归家的最后一段路程时,却仍是感到无比的踏实和安心。
已经走出了多年的她,尽管对这里已经陌生,尽管心知将要面对的困难多不胜数,可这座充满家的气味的城市就是能让她生出美好的希望来。
她的父亲水庚生,一个善良的剃头匠,一个大孩子一样乐观而简单的人。在生活中,喜悦多于忧虑。平生又是最喜欢女孩儿的,完可以预见,他将会乐于接纳这个孩子。
而她的母亲谢玉芝,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