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使《庐山恋》成为了几乎空前绝后,女主角展示时装最多的一部电影。
于是张瑜和郭凯敏都因为这部电影成为公认的银幕情侣,一时间成为无数观众追捧的大众偶像,成为了青年男女们的梦中情人。
而更具有实际意义的,除了植入广告的效果有了第一个实例证明,庐山风景区从此游客大增,成为了之后最具吸引力的风景区以外。这部电影似乎还教会了一代人该怎么谈恋爱。
年轻人都争相模仿电影中的情节,此后他们在情书中也不再只是谈工作,谈理想,互致“革命的敬礼”。而是多了些情意绵绵的委婉表达。
不过说来更难以让人置信的,是生活中居然真的会有仿若电影中一样的情节出现。
而且最绝的,就是现实中这个例子不但就发生在洪衍武的身边,甚至爱情故事里的男主角就是洪衍武的二哥——洪衍文。
那么这个《庐山恋》真实写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实追根寻底,起因还是得找到洪衍武的头上。
前面咱们说过,当初洪衍武和“糖心儿”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吃“出国免税指标”的时候,他们常想方设法混进王府井东单二条的“新华书店内部发行组”,装成去买各色“皮书”。
洪衍武不是小气的人,买回来的“”呢,绝不会只是自己看,范围面儿扩散得很广。除了自家人以外,他还会赠送给常显璋,借给邻居水清、水澜看。
这些人里,洪衍文当然是最方便,最不拉空的了。他每周回一次家,都要拿走一些书带回学校去看。
但是后来“糖心儿”不是出事儿了吗?洪衍武也没心思再去弄书了。那么从去年十月份之后,也就再没有新书来源了,洪衍文的精神食粮渐渐可就断顿儿了。
可是要知道,对洪衍文这一代“运动”中长大的人来说,书的意义非比寻常啊。他们对书的情感,哪一代人都比不了。
这是时代造成的原因。因为他们才刚稍微懂点事儿,正是学习和培养爱好的时候,“运动”就来了,结果一下什么都不能干了。
学画画吧,成本太高,无论西画、国画,买纸笔都得用钱。学音乐要好点,属于一次性投入,咬咬牙也就买了。可最关键的是,老师太不好找。
因为除了老师私收学生有搞黑俱乐部之嫌。另外几乎所有的玩意都成了“封资修”的东西,让人家没法儿教啊。
哪怕只教革命题材,可万一不留神出了问题。也有被扣上罪名的风险。那谁还乐意干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啊?
由此,在这种普遍文化饥渴的社会背景下,看书就成了大部分人的“爱好”,尤其是文学书。
后来上山下乡,在远离家乡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在遭受各种生活磨难的情况下,许多人的精神世界往往就是靠一两本被翻阅了无数遍的小说,和基督山伯爵、冉阿让、牛虻这些活在小说里的人物支撑着。
所以这一代人一考上大学才会如饥似渴的学习,才会造成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会的“读书热”,才会从他们中间出现像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汪国真这样的诗人。和刘心武、梁晓声、二月河、铁凝、路遥、莫言、都梁这样的作家。
因为他们不但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书也几乎涵盖了他们部的精神世界。完能够等同于灵魂。
那么知道了这一点,接下来的事儿也就可以理解了。
已经被洪衍武养刁了胃口的洪衍文,嗜书如命。必将想尽一切办法去继续弄到他本没有办法弄到的各色“皮书”,来满足他赖以生存的“需要”。
洪衍文的办法很简单,他就是每周日等在东单二条的“内部书发行组”外面,择机跟从里面出来的年轻顾客搭顾商量。
他自愿以金钱相酬,要么请人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