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人情似酒(2 / 3)

重返1977 镶黄旗 3255 字 2020-05-29

理名词中的标志物是否还存在,来作为是否儿化音的依据。

比如“钓鱼台儿”在旧京这么叫,是因为金代铸的鱼台已经不在了。

而如今又读正音,其实因政府盖了“钓鱼台国宾馆”,使之重归官家重地之故。

“琉璃厂儿”等同此理。

今日既非旧朝,清代的琉璃厂也早消失了,那么加“儿”也就很自然了。

由此甚至都可以反向推断,“半步桥儿”已经没有桥了,而“花市”仍旧有市。

“十里河儿”已然没了河,而“六郎庄”的确还有庄。

当然,这种语言变更与现实情况绝不会完全统一,时间上会存有一定延迟性。

但从逻辑上讲,大体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所以说到底,洪衍亢没错,旁人也没错。

这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才闹了误会。

而且无论怎样,其实都没必要太故意较真儿。

因为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民俗,那都得有公众的认可,有群众基础才行。

说白了,永远是大多数人是对的,少数人是错的。

只要对世情和伦理无害,尽可由他随意衍生改变。

于是接下来,王蕴琳反倒是借此事,劝说洪衍亢行事没必要执着于完美主义。

她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时光倏忽而去。

谁要是活得累,往往不是因为拥有的少,而是因为计较的多。

只有对自己从容,对身边人宽容,对很多事情包容,这样才能活的开心。

否则,那不是跟旁人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这番见地,让洪衍亢由衷拜服。

他觉得老太太到底是世家出身的,从其中显露出的见识学问、对世情的了解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跟别人就是不一样。

没能在这样的亲人身边长大,实是他莫大遗憾。

否则如今的他,面对许多问题都应当会更从容,走的路也会更踏实。

就是这样,王蕴琳本是随意闲聊的一番话,却润物细无声一样的对洪衍亢发生了效果。

此后,他确实活得更轻松自在了,对京城也越来越爱。

尽管在京城买桃子,必须要自己带着袋子去买,还不许挑,净给拿些坏的。

尽管京城出租司机牛大了,天天摆出一副大爷样儿,只有见了外汇券才肯劳动大驾。

尽管京城的饭馆如今已经全乱套了,什么川菜、鲁菜、湘菜都混在一起胡卖。

尽管京城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崇洋媚外,连生日都不过阴历,改过阳历的了。

尽管他对家门口最熟悉的劝业场和广德戏园都没了,不办了。

可对这一切,洪衍亢统统能看开了。

他明白了这些乱象都是时代因果的产物,无法抗拒,只能顺应,

而只要京城还有浓郁的人情味儿、礼貌和客气在。

这个城市就是皮变骨不变,仍是值得他深深眷恋的那一方热土。

京城就应该像洪家办的“大酒缸”似的。

别看挂着红葫芦的酒幌子,连个正经招牌都没有,店堂也不宽,粗桌子硬板凳。

酒,不过是最廉价的二锅头。菜,不过是猪耳朵、花生豆。

简单,随意,价格不高,块儿八毛的就可以喝的酒酣耳热,这样的买卖绝对赚不了大钱。

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却以此为歇脚的树荫,归航的港湾。

夏天要到这里落落汗,冬天要到这儿来暖暖身子。

无论相识的老酒友还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三杯酒下肚,就成了老朋友。

洪衍亢还记得他第一次跟着洪衍武去“红葫芦”喝酒,就恰逢对面一个老人遇到烦心事。当时只见老人不住喟然长叹,老泪蒙蒙,独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