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1 正统时代(1 / 3)

汉世祖 芈黍离 2149 字 5个月前

在国丧一切事宜处理完毕,到送葬世宗之后,柩前继位的新皇刘维箴方才回朝,在群臣的拥戴下,于翌年(1042年)三月初七,嘉庆节当日,登基于西京乾元殿,改元正统,大赦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刘维箴是汉帝国既往帝王中,在登基事宜上拖得最久的一个,间隔有近半年的时间。而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新皇专心哀悼,守孝治丧,而国家大事,则尽操于一干建隆宰臣手中,以许王刘曜、尚书令杜衍以及吏部尚书李昭贤“三驾马车”为主。

而从这个登基间隔,也可以看出,当帝国又迎来一个新皇帝之后,帝国政治格局如何,走向又将是如何?

同时,也正是正统元年的这次大赦天下,让“刑徒营”彻底在大汉帝国成为历史,曾经规模数以十万计的刑徒以及伴随着的刑徒营制,经太宗、康宗、世宗三朝,到正统时代,足足半个世纪的时间,方才彻底被根除,这也是第一个被彻底废除的“世祖之制”。

直接影响是,大汉帝国从此再没有能够从法制上任意使用的劳动力,为相关役用劳力的工程,朝廷每年又需额外多支出一大笔钱粮。

同时,消除了一个罪恶与垃圾收容所后,在所谓“仁德之治”进一步抬头后,帝国的治安情况,又开始反复了,罪案滋生,犯罪率抬头,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不安同步加剧......

当然,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至少再没有朝野的“仁人”们就此事非议攻讦,相反,不少人为此大唱赞歌。毕竟,这也算是“法治”已然深入帝国脊髓,根植国家体制的大环境下,“仁治”重新抬头的苗头与标志。

比如政法大学堂中,一个名叫孔彦辅的教授,就对此发出“陛下仁德圣明,从此天下再无刑徒”的感慨。孔彦辅,观其姓就可知其出身了,在帝国的学问界也算个名人,毕竟能在政法大学堂当教授,总是有把刷子的。当然,更出名的还是其兄孔道辅,生前最高曾官至礼部侍郎,在建隆朝也算个名臣了。

曲阜孔氏,自所谓“孔仁玉中兴”之后,在世祖朝,实则是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最沉沦之时,圣人光环几乎被彻底剥夺,这也是开宝时代帝国各家学说、流派发展壮大的背景之一。

但孔氏传承千年,香火不绝,自有其内在原因与处世原则,世祖皇帝也没有将之彻底夷除的想法,因此,在潜心治学养望,蛰伏四十载后,于雍熙朝开始重新抬头,等到建隆朝,世宗皇帝大兴文治之后,曲阜孔氏已经重新站在帝国思想界与文化界的核心舞台上。

等到正统皇帝刘维箴继位,孔氏就更加活跃与积极了,积极地向皇权靠拢,积极地奔走于政治,削尖了脑袋往朝廷钻。

毕竟,孔氏也实在不容易,有些流派,早在太宗时代就迎来春天(比如湘江、睢阳、嵩阳、闽学等),而他们四十载蛰伏,四十载兴复,到正统皇帝时代方才真正抬头挺胸。作为圣人之后,何曾受过这等委屈......

而从孔氏的逐渐复兴,也能看出正统时代的一点特征了。世宗皇帝推行的文治,抛开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本质上是以“法治”为核心,而从正统元年开始,大汉帝国的文治,又不可避免地向“仁治”妥协了。

当然,不管法治、仁治,根本而言都是人治,根本目的,则在维护皇权的稳定,帝国的统治。

与康宗皇帝不同,刘维箴这个皇太孙,看起来的确平庸,甚至不如康宗潜龙时期的英睿与灵气,如果不是出身在那儿,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寻常之人能够成为统治万方的帝国皇帝。

当然还是得说一句,短智不代表弱智,刘维箴还是个正常人,与司马衷那样的奇葩还是没法比的。只不过,在当下大汉帝国皇帝这样光芒万丈的职位衬托下,他自然显得寻常乃至平庸了。

不过,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