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圣人尊称为国老,已经让唐休璟心情大好,并向前躬身、虚坐于席,以示谦恭。而在听到后面的话后,唐休璟更是神情微滞,片刻后才用有些颤抖、甚至于不敢相信的语调低声问道“臣、臣可归朝?”
见唐休璟如此神情与反应,李潼先是微微一叹,然后才又认真的点了点头。
“臣愿意、愿意归朝,为圣人效忠、为社稷捐力!”
唐休璟俯身再拜,并语调颤抖的回答道,当抬起头来的时候,这名重西域的老将眼中已经隐有泪花闪烁,可见心情之激动。
唐休璟投身边戎近五十年之久,资历与功勋可谓俱厚。当然朝廷也谈不上亏待了他,如今官居安西大都护,可谓是边臣中职权最为显赫威重之选。
但生而为人,心中总免不了乡土情怀,而且随着年龄越来多大,这一份思乡之情自然也就越来越浓厚。
逆旅宦游五十年之久,所担任的又是远比一般地方官员更加劳累与凶险的边将,可以说是人生大半光阴都投入在了为国守卫疆土、震慑远夷的事业中,而那熟悉又陌生的乡土人事,怕是只有梦回吹角之际,才会有零星画面浮现于脑海之中。
这一份感情上的缺失与煎熬,并不是单纯的论功行赏能够补偿。更何况唐休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也应该已经是弄孙为乐、颐养天年。
唐休璟虽然乡籍关中,但也并不是什么世族名门的显赫出身,否则便不会受到吴王李恪的连累而被远贬于外。哪怕事边积功颇著,但是因为在朝中没有强援,也一直没有荣调归朝的机会,心中自有一份积郁酸楚。
在大唐重内轻外的政治氛围中,边臣被调回朝中,不只意味着政治处境的极大改善,更意味着朝廷与世道对臣员功绩的认可与褒扬。
其实早在开元初年唐休璟第一次归朝面圣,便曾经阴晦的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只不过那时候国中局面刚刚有所平定,而李潼也刚刚执掌大位不久,既需要心腹之人替他掌握西域要地,同时朝中也的确没有合适的能够接替唐休璟的人选,只能要求唐休璟再留事几年,给他争取一点时间。
如今国中局面已经大有从容,对外的战略路线也将要大作调整,召唐休璟回朝也是应有之义。
“国老在公则国之柱臣,巡边五十载、劳苦功高,在私则戚族尊亲,养我秀慧内人,朕亦要谨持晚辈之礼,馈此情义。于公于私,惠我俱深,自当以荣爵厚礼以作报答!”
李潼也自席中起身,再将唐休璟搀扶起来,捧着他两臂继续笑语说道“今朝廷诸事维新,少壮者各当要计,此虽务实典章,但也并非讥笑先攻者老不当事、弃而不用。国老入朝后不需再劳碌事冗,但国事计议、仍需仰仗国老斧正拾遗。”
将唐休璟召回朝中,时机合适的时候只是一纸敕令。但归朝之后该要如何任用,却让李潼考虑了很长的时间。
毕竟唐休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边将功臣,还有着一层外戚的身份。若仅仅只是召回朝中虚位荣养起来,则就不免浪费了唐休璟的才力。
如今唐休璟虽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但李潼心里自然明白其人绝非老不堪用,如果没有自己的干涉,不久之后便会老将发威、再创辉煌,凭着一场大胜威震中外。
虽然眼下大唐君臣要更加进取、国力较之历史上同一时期也要更加强大,并不需要古稀之年的老将再披甲上阵、奋勇杀敌,但既然唐休璟仍有这样的雄心壮力,却因为身为外戚的缘故而就此淡出于时局,李潼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可如今这种情况,无论将唐休璟召回朝中拜相、还是担任禁卫大将都有些不妥,该要如何继续挖掘出唐休璟的才能与价值,也的确需要斟酌一番。
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李潼决定放弃老将征战决胜疆场的才力,重点挖掘唐休璟这大半生事边的丰富阅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