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与大哥之间相爱相杀的往事(4)——矛盾尖锐期(1 / 2)

公公婆婆在乡下相互陪伴种田时,公公和大哥不常见面,矛盾积累不多。直到2012年婆婆79岁患肺癌去世,公公作为患严重肺气肿病人,已无独立生活能力。开始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养老。他和大哥有了朝夕相处的日子,两人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

其实父子间并无原则上的冲突,公公也不是计较物质上吃穿和说儿子不给他治病。因为公公是乡下穷苦出身,对吃穿不讲究,能填饱肚子能穿整洁就行。而且他本身有退休金,实在想买什么完全可以自己买(虽然他常年节约到什么都不买)。至于看病方面,他久病成良医,熟知自己身体几十年的老毛病平时该吃什么药。他也有文化能认识药品名称和说明书,平时他经常自行去药店购药,只是偶尔因住院问题会与大哥有纷争。

公公在晚年经常抱怨自己很苦,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想争得子女对他的态度好。他尤其介意大哥在语言上,在态度上对他不够尊敬,在细节上对他不够关心。当然我们和二哥家不同程度也存在以上问题,但他对大哥的不满最强烈,因为那是他三十岁得的儿种对他态度不够端正,意义不一样。而四弟因常年在新疆阿克苏打工居住,那里路途遥远,气候迥异,公公从没去那边住过一天,也就不存在父子矛盾。

站在普通人角度想,公公有文化,有退休金,又有几个儿子管,退休生活应该很幸福。

然而生活中各人境遇不同,认知不同,人间悲欢难免不相通。生活中有的大事和小事划分有客观标准,有的事情的大小因人而异,由主观标准划分。同样一件事,你觉得是天大的事,到了另一个人那里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另一个人那里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就像有的学生因为成绩差被老师家长批评几句就想不开跳楼自杀了,多少人觉得这么小的事根本不值得想不开,可是到了当事人那里它确确实实是影响生死的大事。而对公公来说,他的晚年一直在争取大哥对他说话客气,凡事让他感到被尊重,被细心关心,却一直没有完全如愿。

这让他时时感到痛苦,经常要从言语中表露出来。公公越到晚年,越敏感和小气,他很容易从日常生活中父子相处一些细节感受到没被尊敬,而一次次生气,这样又加深他的痛苦,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我和他的三儿也曾多次想从语言上开导他,但收效甚微。我们只能和稀泥,他却永远敏感而小气。

在公公去世后,我读到《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两段话深有体会

第一段是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第二段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我觉得这两段话已经足以概括公公的晚年与子女存在小矛盾的现象。

我们做子女的,一般觉得只要在生活上供养和照料父母,帮父母跑腿办事,就算已经尽孝了。我们很难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而公公一直争取却又没达到的愿望就是子女都对他和颜悦色。这种事情在豁达大度的老人那里也不算大问题,对公公这个敏感又小气的人来说却是天大的大事。

公公晚年养老基本安排是每年从头一年11月15日到第二年3月15日住在大哥家,从第二年3月15日到7月15日住在二哥家,从第二年7月15日到11月15日住在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