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得像金鱼,捏着十块钱站在那里,气得浑身哆嗦,食堂里围观的教工看不过眼了,先是劝架调停,接着也愤而参战,帮着范教授抨击周燕姿。教工队伍有人参战,职工队伍也不示弱,纷纷撸起袖子而上,于是,这场本是周燕姿和范教授之间的骂战,逐渐发展壮大为在场教工队伍和职工队伍的团队作战,助拳人员越来越多,整个一食堂俨然都要被拓展为战场了。
学院彭、陈两位副院长闻讯赶来,彭副院长主管教学,陈副院长主管后勤,二人几番制止,才将双方人员分开,两位院长若到来得再晚一些,这场骂架,甚至可能发展为学院教工和职工的群殴事件。
这一次教职工两拨人的群吵,看似是范教授和周燕姿之间关于“老师”这个称谓引发的一次争端,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话,就能发现,这件事只是一条导火索而已,争端发生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是双方积淀已久的矛盾。
这个矛盾,不仅在林若雨和周燕姿她们学院有,在很多院校都普遍存在着——那就是创收与分配的矛盾。院校的收入,除了依靠政府拨款外,更多的部分是需要院校自己创收的,否则只靠财政拨款,很难留住教师。没了教师,尤其是没了名师,院校怎么吸引学生?更加谈不上要谋求发展了。
所以,各家院校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都会积极争取课题,组织创收,办班、找课题、拉赞助、搞合作等,这些是各院校的主要创收方法。而凡这些创收,无一不得依靠教师们,他们为此要牺牲课余时间,额外讲课,额外带班,从事科研,攻坚课题。
课题做完,办班结束,钱赚到了,院校创收了,就到了分配这些收入的时候。这时候,教师们就发现问题来了,那些职工们,没有写过一篇讲义,没有上过一堂课,竟然也参与收入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