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九百多名瑞士雇佣兵,这些穿着皮甲、扛着火绳枪、高举着长矛的山民们,一脸悲壮之色,看样子对此番东进作战的结局很不看好,这让加重了一番大家心头的阴云,让杨亮看了心里暗骂,这是动摇军心士气啊!
弗兰克·班宁脸上同样是一副死了爹娘的表情,不过谁让布雷达要塞方面传过来的军情又很紧急呢?因此他也只能挑了相对靠谱的五百个来自贝亨奥普佐姆的民兵,与两支雇佣军一起东行,援救布雷达要塞。
他们一路上走得并不快,这也许是因为道路泥泞难行的缘故,不过杨亮也不无恶意地揣测,他们之所以像是爬一样地行走在这段不过两天路程的道路上,未尝没有坐视布雷达要塞陷落,然后他们可以立刻转向逃回贝亨奥普佐姆戍守的因素。毕竟,荷兰民兵这种小市民团体是最没有节操的,在他们眼里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都不是很重要,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身家利益能不能得到保全、宗教信仰能不能维持,除此之外一切都无所谓,不然你以为一路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荷兰城镇闻风而降?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这次战争中路易十四所坚持的政策,即路易十四在出征前后反复强调,一定要严格约束各部军纪,不得随意杀戮、抢劫沿途的荷兰城镇居民,让士兵们不得抹黑他“高贵的王者风范”。为此,某些因为法队过路而受到损失的小村庄,他竟然都派官员前去钱补偿村民们;另外,每个向他抱怨诉苦说自己因为法队的军事行动而受到影响的当地贵族,都得到了路易十四的馈赠——比如尼德兰的某位领主派人来向路易十四陈述法队对他的庄园所造成的破坏之后,他二话不说立刻赠送了一幅镶有珠宝、价值过一万二千利佛尔的他本人的肖像画给这位贵族。
客观地说,无论是尼德兰的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因为路易十四的这种“高尚行为”而享受了莫大的好处,这使得他们非常钦佩,因为法兰西军队这次确实表现出了一股有别于其他国家军队的良好军纪,这使得更多的人开始畏惧法兰西国王威势的同时,也让尼德兰地方上的抵抗情绪被慢慢削弱了不少。
这种削弱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呢,我们也许可以从几个有趣的例子中来看一看。比如与阿姆斯特丹近在咫尺的纳尔登被小股法国先锋骑兵攻占后,4名法国骑兵外出偷采果蔬,走到另外一座小城城外时,该城的官员们惊慌失措,竟然将城门钥匙向这4名骑兵拱手相送,简直无语!要知道,这座小城里可有能淹没全国的海堤闸门呢。后来,当地的官员现法军大队人马并未开到,于是又向这4名骑兵索回了钥匙,关上城门,也是没谁了。
再比如,之前孔代亲王和蒂雷纳子爵进攻莱茵河一带的荷兰城镇时,很多沿河要塞都是一枪不放就投降了的,其中不乏由荷兰、泽兰两省出资,花费了过五十年时间不间断修缮的著名军事要塞,但这些坚城堡垒连同里面的粮食、军械、战马,都成了法国人的战利品。而这股投降风潮一度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很多尼德兰地方官员远远看见一两个法国骑兵连队经过,就把城门钥匙拱手相送;法队尚未抵达,就有不少军官弃城而逃。在这件事上,法兰西国王的“仁义”可抵千军万马,不然就凭荷兰南部当年为了防备西班牙人而修建的要塞堡垒群,也不是法国人能兵不血刃就攻克的——这也就难怪荷兰、泽兰两省怀疑,乌得勒支、海尔德兰、上艾瑟尔三省是不是与法国人有什么不可告人的y交易,以法队秋毫无犯为条件,开门揖盗,引狼入室,反正利益受损的又不是他们,让法队去祸害荷兰、泽兰两省不是挺好么?
杨亮等人一路上经过了几个荷兰城镇,现当地的居民有的只是恐慌的情绪,不过却没太多同仇敌忾、誓死要将法兰西侵略者赶出国门的坚强决心,这就很值得玩味了。如果你再看看身旁那五百名无精打采的贝亨奥普佐姆民兵的精神状态的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