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把火(三)(1 / 3)

1691年5月16日,华夏东岸共和国首都东方港,东风五级,晴。

“这些年人口增长速度不及预期啊……”穿着一件皮衣的邵耀光刚刚从港务局餐厅内离开,不顾众人劝阻,坚持下到了码头栈桥上。

海上的风浪有些大,但邵耀光毫不在意,而是弯下腰抚摸起了栈桥粗糙的水泥地面,像是在缅怀什么一样。良久以后,他才站起身,对着一众官员们说道“想当年先辈们在此登陆,披荆斩棘,一路坎坷,很的是很不容易啊。你们看,这条钢筋水泥的栈桥,可是废了老鼻子劲了啊。尤其当年那个年代,科技没现在发达,机器没有大规模普及,一切全靠人来堆,想想就不容易。”

众人听后连连点头。这个栈桥他们也是服的,当年要填海、要运材料、要施工,这成本确实相当之高昂。说起来,这都是先辈们受苦受累,把基础给打好了。因为就连他们后来扩建东方港,都是在此基础上来的,当时工程量都不小,别说刚登陆那几年了。

近年来有呼声说要三度扩建东方港,将这座港口扩建成一个可以容纳上百艘船只的大港。据说本来是很有戏的,结果迁都的事情一出,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一下子就停止了。给出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那就是东方港附近水文、地质条件不好,容易淤塞,每年清淤费用巨大,不建议扩大。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明面上的,真正的原因还是资金和人力的问题,尤其是后者。新首都洛阳府建设在即,这势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邵耀光已经和其他几位执委碰了头,定下了基调,即全力保障新首都的建设,为此将开通一条从圣菲通往洛阳府,以及从上海县通往洛阳府的铁路——盐城通往洛阳府的铁路也要规划,但排序可能稍稍靠后。

修铁路,无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这除了在老区各县征发徭役之外,就只能从国外想办法了。再直白点就是,想办法弄更多的非国民劳务工过来!关于这事,执委会高层已经讨论过好多次了,有人直接就建议,法国、西班牙现在不是闹饥荒吗,德意志不是打成一锅粥吗,直接从那儿招揽就好了!人又多,这会为了活命肯定也容易弄人,单次航程也只要三个月,成本低,多好!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分管农林牧渔的执委陈科,另外还有两人也支持他,提出的理由也十分充足,听起来确实不错。不过邵耀光觉得这事很不靠谱,提出了反对意见,将这事搁置了下来。他觉得,东岸人现在750万人口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远东的明人及其后裔,如果一下子引进了太多的欧洲人,就会极大地改变国内的人种构成,可能会给未来埋下隐患。这种隐患倒不是说他们会他们会造反,这不可能,主要担心的是文化和思想上造成的混乱,延缓东岸民族的融合。

对这个观点,分管科教文卫及宗教民族事务的邱海洋执委也表示赞成。他是第一代穿越的中学生,曾经在义成地区当过行署专员,后来又干过科技部长,是老资格的执委了,影响力很大。邱老认为,现在国内信仰天主教的基本都是欧洲移民及其后裔,同化他们本就需要花费时间,如果一下子再涌进来太多人,恐怕会增加难度,因此他不赞成让太多欧洲人移民过来,认为像现在这样每年转正一批非国民的节奏就正好,不多不少,刚刚好。

邱海洋这么说,其他人也不好反驳他,因此这事就给否了。

但修路、建首都所需要的劳动力缺口又真是存在着,谁都无法视而不见。所以,邵耀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拿出来一个新的对策,那就是照样从欧洲引进大量难民,不过却不是到本土,而是运到南非的黄黑分界线那里定居垦荒,充实当地的人口。另外,新华夏岛、澳洲等殖民地也有分配名额,以让他们那空空如也的大地上有些人烟。而作为交换,上述几个殖民地不得再随意截留从远东前往东岸本土的移民。即便有移民因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