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底的圣诞节,全美的人们过的真是精彩。平安夜和家人在一起度过温馨的夜晚,隔天打开报纸电视,就遭受重度惊骇。
一开始听到‘爆破’这个词,大家还以为《纽约时报》的总部被炸了。但接下来才知道被炸的是屎。
“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这一定不是真的吧。”
“上帝啊,有人把《纽约时报》的马桶给爆了。”
“难以想象这是何等的凶残,据说《时报》总部的大楼内还有很多值班人员,他们当时全都惊慌失措。”
“我过去还羡慕有个同事去了《纽约时报》,现在我一点也不羡慕了。他之前还打电话向我描述在纽约的‘痛苦’生活,现在我也要打电话去‘安慰’他。”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有人倒霉就有人大笑。在新闻传播的一个个家庭里,《时报》的倒霉事立刻成为热点话题。
媒体们仿佛在描述一场由排泄物做原料的魔幻盛宴。读者和观众既被恶心的不行,又哭笑不得。
《纽约时报》尽可能的做了紧急攻关,但架不住同行们一个个落井下石的看笑话。这可是难得的喜剧化灾难,反正倒霉的不是自己。
报纸,电台,电视台,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揶揄的描述发生在时代广场的惨剧。笔调夸张,言辞飘忽。
面对漫天乱飞的同行‘关怀’,《时报》董事会恨不得事发时有职员被炸死,哪怕炸伤也行。这样能多些受害者的悲情。
可最惨的也就是《时报》要闻版的布拉顿总编。他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已经多次表示要跳楼自杀,却死活不肯一个人上天台。
纽约警方经过初步勘察,判定这是一起性质恶劣的犯罪行为。局长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亲自向媒体通报情况。
“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市局调集了数百名警力对现场进行清理。我们很轻松的找到了罪犯使用的爆炸装置,并且确定了其作案手段,这对接下来的调查将很有帮助。”
发布会在曼哈顿下城的警局总部召开,一大堆媒体派人前来参加。‘很轻松’这个词引发会场哄笑,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事有‘多轻松’。
已经有多名参与现场清理的警员接受媒体采访,描述了案发现场的‘炫彩华丽’和‘启世风景’,那真是很下饭的场面。
不管是采访的,被采访的,看采访的,大家的心情都很猎奇!
有记者举手问道“局长阁下,目前警方对嫌犯有多少了解?他有再次作案的可能吗?他的目的是什么?”
局长坐在台上抿了抿嘴,“昨晚《纽约时报》的炸弹案发生后,我们很快调看了大楼内的所有监控录像,但目前尚无进展。
根据心理专家的分析,嫌犯很可能对社会有强烈的报复性心理,而且他掌握了很高超的爆炸技能,其再次作案的可能性很大。
实际上,我们今天就收到一个匿名邮包。有人表示对《时报》的爆炸案负责,并将在明天夜里继续作案。”
哗
记者们顿时发出惊讶的喧哗。这罪犯太猖狂了,完全无视纽约警方的脸面,公然表态不说,还要连续作案?
“罪犯又想做什么?”有记者问到。
局长微微叹气,“我们尚不确定寄邮包的人是不是昨晚的罪犯。我们不想引发太大的社会恐慌。”
可记者们才不管什么恐慌,他们要的就是足够惊爆的新闻。有人大声喊道“我是n的记者,民众拥有知情权,警方应该披露可以公开的消息。”
其他记者也纷纷叫喳喳,他们来参加招待会就是为了写稿子,一份平平淡淡的稿子可拿不到钱。媒体天生就像苍蝇,有逐臭属性。
纽约警局的局长显得很为难,但最终还是屈从于压力。他点了那名n的记者,说道“寄邮包的人给我们写了挑衅信,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