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 !
许褚按着刀,虎视眈眈地看看刘协,露出跃跃欲试的神色,然而过了好一会儿,曹操并无下一步的指示。于是许褚铿锵退后,依旧如雕像一般站在战楼的边缘,不言不动。
曹操不知该说什么好。他形容刚毅,不见有一丝一点的情绪,依旧保持着一切尽在掌握的安闲态度,其实脑海中甚是纷乱。
近一两年来,他的精力、体力衰退得厉害。头风病变本加厉地侵扰,不仅使他容易疲劳,想事情还很容易走神。愈到了大事关头,心里杂念横生,简直无法约束。
曹操自抵荆襄以来,看似信心很足,声势极盛,随扈的强兵猛将,更为一时之冠。然而战端开启数月以来,此等大军落到实际的战事发展上,却连着吃了好几次亏。
无论在鹿门山周边的曹休,在襄阳的乐进、满宠,还是在房陵的曹真,率部南下突袭的曹彰,都先后损兵折将,未能实现最初的战略目的。考虑到汉中王在凉州的统合进度,待到秋高马肥时自陇上突入的情形,整个战局看似处在均势,其实曹军摇摇欲堕、全面被动。
曹氏政权这些年来,竭力维系其庞大的军户体系,试图以远远凌驾于敌人的动员力量,来对抗强敌。
然而动辄上万的兵力调动,只是放在舆图上看起来势不可挡。真到了战时,大军受到地形地貌、道路条件的众多限制,并不能起到预计的效果。反倒是刘备一方,以数量较少但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迎敌,屡战屡胜。
这样的局面,是曹操事前没有料到的。
曹操已经感受到了,随侍到南阳的很多文武,对此情形十分戒惧。
很多人的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这一仗打起来。他们希望的,是曹操能分派兵力震慑住刘备,然后安安稳稳地登基为帝,回邺城大封百官,大家各奉新朝,过几年安生日子。
但曹操决心要把战事推进下去,无论再怎么困难,绝不动摇。
外人以为,这一战是汉中王政权对魏王意图嬗替的回应,而曹操自己清楚,急于决战的,并非刘备,而是自己。这一战是自己主动挑起的,所谓的王朝嬗替,只是自己拿出的诱饵。
三年前在关中一战,是曹刘两人时隔多年以后,再一次展开正面的大军会战。战后曹刘两军两败俱伤,只因刘备军的后勤难以支撑,不得不主动撤退,这才使曹操向天下宣示己方的胜利。
但曹操很清楚实际的情况。
那一战中,刘备军展现了超群的韧劲和强悍,他们距离压倒曹军,距离杀死曹操本人,只差一步。
当日赵云单骑杀来的情形,至今还常常在曹操的噩梦中重演;而曹营上下无数将领在这一役中阵亡,更伤到了曹氏政权的元气。
曹操有时候恍惚觉得,自己简直像是铁砧和铁锤,而刘备像是被自己反复锻打的钢铁。一年又一年下来,刘备愈来愈强,愈来愈坚固,而挥舞铁锤的自己,却渐渐衰老、疲弱了。
曹操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过去多年间,大量精力被许都朝廷牵扯的缘故。因为有这个汉家朝廷在,曹操很少能大刀阔斧推行军政事务,彻底地按照自己的心意构建政权。
他总是在试探、戒备、妥协、博弈,以至于有千般手段,能推进的却百无其一;有十成的力气,能用出的,却好像不及一成。
尤其是这两年,曹操明显的衰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于是不得不将诸多权柄分配给下属。结果,原本活力十足、斗志旺盛的曹氏军政体系,越来越疲沓,而群下以族举德,以位命贤,越来越多地劫持了魏王国的权势。
这样下去,怎么能行?
眼下曹操本人尚在,数十年积累的威风犹存,足以慑服外敌内贼。可一旦曹操离世,后继者,真的能掌控局面?真的能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