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大唐数字(1 / 4)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4526 字 2020-12-10

与金胜曼畅游灞水山庄之后,李元瑷开始认真编撰《算经》。

李治给了李元瑷极大的便利,直接册封李元瑷为弘文馆大学士,弘文馆的学士、学员随意调配。

然后应李淳风、阎立本所请,协助李元瑷编写《算经》。

与其说他们从旁协助,不如说在一旁听课学习。

华夏术数发展还是极其先进的,《九章算术》经过刘徽注本以后,已经非常精准,包含了术数的全面启蒙,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故而李元瑷编写《算经》属于高深课程,并非是给幼儿启蒙所用,而且高中以上的学问。什么次元方程、三角函数之类的东西。

在教这些之前,李元瑷开始对外推行大唐数字。

所谓大唐数字就是阿拉伯数字,想要往深奥的数学学习发展,阿拉伯数字是必不可少的。

中文数字的表达方式太过繁杂了。

本来数学就是一个很复杂的学问,需要经过各种繁杂的计算。

如果用中文来算,那就太考验智商了。

就如算术入门《九章》里的割圆术来说

割六觚以为十二觚。

术曰置圆径二尺,半之为一尺,即圆里觚之面也。令半径一尺为弦,半面五寸为句,为之求股。以句幂二十五寸减弦幂,余七十五寸,开方除之,下至秒、忽。又一退法,求其微数。微数无名知以为分子,以十为分母,约作五分忽之二。故得股八寸六分六厘二秒五忽五分忽之二。以减半径,余一寸三分三厘九毫七秒四忽五分忽之三,谓之小句。觚之半面又谓之小股。为之求弦。其幂二千六百七十九亿四千九百一十九万三千四百四十五忽,余分弃之。

开方除之,即十二觚之一面也。

……

用阿拉伯数字来演算公式,可以做到一目了然,而用汉语计算,你要写上百余字来描述,而且这只是最简单的玩意。

真正困难的,一个解题就要写上一两千个字来验算,脑袋都要昏了。

全世界都在用阿拉伯数字不是没有原因的。

它给了繁杂的术数计算,了最大最优的便利。

要想真正让华夏的术数提升质变,首先就要让术数简单化,另之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1、2、3、4、5、6、7、8、9、0不难,但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零就不容易了。

故而在开始编写《算经》的时候,第一步第一堂课,李元瑷就当起了老师,跟李淳风、阎立本以及一众弘文馆的学士介绍起了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非阿拉伯发明的,最早的数字起源于公元三世纪,古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但是数目只是发明到了3。想要得到4,需要用2加2来表示。

现在看起来很愚蠢,却不知仅仅一个4,在数学历史上用了足足几百年。

最后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至0,这才成为记数的基础。

大约公元七百多年,阿拉伯开始东征,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于是设法吸收这些数字。

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然后又由教皇传到了欧洲,这才给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但其实阿拉伯数字的起源是在古印度。

不过即便是古印度,他们真实的写法也不一定就是现在的阿拉伯数字,只是比较接近而已,现今的1到10是后世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一点一点改良出来的。

故而所谓的阿拉伯数字跟阿拉伯没有什么关系,李元瑷这里毫不客气是的冠上了大唐数字。

如果不是还要一点点脸,李元瑷都想给他冠名为商王数字,或者李元瑷数字。

这样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