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祸消无形(1 / 2)

建造盛唐 无言不信 2360 字 2021-04-14

李元瑷并没有等到狄仁杰本人,只是收到了他传来的锦袋。

看着面前的捆扎严实的锦袋,李元瑷问道“是谁将这锦袋送来的?”

接收锦袋的卫兵说道“他说他叫端木华,送来了锦袋就急冲冲的走了。得石护卫提醒,留意叫狄仁杰的书生求见。他本人未至,派人急送了锦袋,想来是贵重之物。”

他不知狄仁杰是一介白衣书生,只知道狄仁杰是李元瑷亲自要求接见的人,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尽管人未至,对于他交付的锦袋极为重视,恭恭敬敬的呈现。

李元瑷挥手让卫兵下去,带着几分慎重的打卡了锦袋。

如他所想一般,锦袋里是裹叠好的帛书。

这个时代造纸业已经新起,只是所生产纸张高档好用如宣纸过于昂贵,次之的材质又过于低劣,不好携带保存。

帛布方才是时下最流行的书写用具,轻巧便与携带。

李元瑷打开帛书,认真阅读。

这只是看了一个开头,李元瑷便不住点头,暗自赞叹狄仁杰无愧是狄仁杰,干略实务,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自李治任命下达,李元瑷当任江淮安抚大使之后,收到关于灾情的汇报没有一百亦有八十。

这些汇报几乎是千篇一律,各自叫惨。

什么水患百年一遇,什么百姓食不果腹等,莫不在描述各地的情况。

李元瑷理解他们表达的心情,但与现实毫无意义。

这水患已经发生,天灾不可避免,李元瑷心底已经够堵了,不太想知道这里几多惨,那里几多凄凉,他想知道一些实在的东西。

如有多少灾民需要救助,还有多少余粮供给百姓食用等……

这些才是他最关心的,然而诸多地方官员对此都避而不谈,只论天灾可怖。

李元瑷并非不了解他们的心思,毕竟遇到这种大型天灾,仅凭当地府衙是应付不来的。

这处理不过来都在情理之中。

哪怕是泗州,张大安有他父亲张公瑾的面子,一样有饿死的灾民以及小范围的动荡出现。

张大安已经竭尽全力的去干了,且不是瞎搞乱来,即便力有不逮也是人之常情,李元瑷不会计较这些无可避免的事情。

可如此规避细节,无疑是给李元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狄仁杰这份书札却是不同,以旁观者的态度,将自己北上灾区的见闻详细书写。他笔墨的着重点不在灾民,而在官吏,细写面对天灾来临之后的反应调度。

这位未来的千古名相已经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目光,他看穿了此次赈灾的关键。

想要将灾祸降至最低,靠的不是灾民,而是官吏。

如此严重的灾祸,灾民只会越来越多,官吏的应急调配才是真正的关键。

而且李元瑷亦不可能亲力亲为的每个县每家每户的去安排,他的作用是最终调度,真正执行的还得看地方官员。

地方官员的能力将会直接影响着赈灾的效率。

狄仁杰的手札便将个地方官吏在面对灾情时候的应对举措,一一写明。

除了个别一无是处的官吏,狄仁杰尽量的以中立的态度描绘县村官吏的表现。

李元瑷看得极为认真,脸上还带着若有若无的微笑。

这狄仁杰毫无疑问是极其出色的,但真正与历史上那个狄阁老相比,显然大有区别。

久经官场的狄阁老那是能屈能伸老奸巨猾,将来俊臣耍的是团团转。现在的狄仁杰显然是有着几分少年意气,他是想尽可能的表达中立,不过对于许多蠢猪似的指挥处理,还是表露着些许不满,对于个别处理得当的管理,透着几分赞赏。

是有意还是无心?

李元瑷懒得细究,目前这种情况他也没时间去一一查证,既然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