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对比它们的零售价,那四辆车里利润最低的一台,都占到最终销售价格的45%以上。
当然,考虑到要给渠道商和零售商预留利润,实际上车子的出场价,可能只有最终售价的70%左右,但即便如此,它们的利润依然不低。
这个时候,再把已经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杜建秋给的那份商业策划书拿出来,跟他们对于想要生产的微型汽车的预估造价一对比,事情顿时就越发的明朗了起来——一辆市售的老头儿乐,最贵的那辆,售价三万三千元,成本却只有17500元左右,出场价预估应该在24000元,到25000元之间。
而杜建秋他们的微型汽车,预估成本为20400元一辆。
一旦生产规模扩大,对供应链的采购规模扩大,这个价格还会继续降,降到两万元以下,并不会太难。
所以,你一个没法上牌的、缺乏最基本的行驶安全的老头儿乐,卖给渠道商25000元,我一个拥有正规生产资质、买来可以上牌、拥有基础的车身刚性和被动安全措施的微型轿车,批发给渠道商,也是25000元。
你是渠道商,你更看好哪个?
你是消费者,你会买哪个?
所以,即便是全盘采纳他们这批人原本的计划,去做这个微型汽车的开发和生产,这条路,也很可能是行得通的。
生产线稍加改动,就可以投入使用,甚至因为微型汽车的构造相对简单,生产流程就大幅缩短,因此,东方汽车只需要尽力地把原有的工人们找回来,就可以很轻易地达到最高年产11万辆的生产能力。
有市场,有利润,有生产能力,还有生产资质。
那这当然是一个特别棒的思路。
当然,把这个思路转变成生产微型代步电车,就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商榷的。
但至少,这条路走得通,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