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学姐,别乱立FLAG,当心祸从口出(2 / 3)

8系列3DPDI受体和PCE10给体搭配下的有机光伏体系的效率最高。

最高值9.17!

“最高效率还真被爆了啊,还没捂热乎呢。”许秋嘀咕了一句,“不过,至少曾经拥有过。”

许秋心态倒是很轻松,就算学妹做的更高,她发的文章自己也是二作,四舍五入一下,大概就相当于是自己破了自己的记录嘛。

而且对于这个结果他也不是很意外,毕竟学妹的二代6系列效率最高值都已经7.5了,而现在是三代8系列,后者采用了在许秋体系中颇有成效的两步分子结构优化手段——氮原子位侧链修饰、引入硒原子,效率飙升也很正常。

而且,这次的模拟实验,许秋整合了前期3DPDI体系的所有器件加工策略,花了整整十二个小时,测试了数百种条件,为的就是一步到位,直接把效率做上去。

换言之,想进一步优化器件加工条件,使得效率向上提升,空间并不大,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材料的性能上限。

想要进一步提升,除非拓宽给体库或者颠覆现有的涂膜方式。

前者很好理解,但是需要时间积累。

后者的话,指的是研究者们开发出来的特殊涂膜方式,包括许秋之前开发的热旋涂法;还有一些文献中报道的,比如“一层又一层”旋涂法,就是把给体、受体分开旋涂两次;“倒着涂”旋涂法,在旋涂成膜的最后过程中,让基片正面朝下旋转等等……

关于特殊涂膜方式的文章,只有零零星星的三两篇,被报道后几乎没什么模仿者,而且效果看起来也一般。

就比如ACSAMI的一篇文章,用的就是“倒着涂”旋涂法,他们采用的标准PCE10:PCBM体系,正常旋涂得到的器件效率为8.0,而“倒着涂”之后,效率提升至8.8,然而这个体系,许秋随随便便做出来的标样效率都在10以上,所以他总觉得他们在玩杂技,也就没有模仿他们的兴趣。

反复看了几遍9.17这个数据,许秋开始盘算:

“今天周五一整天都要准备光源样品,周六要光源测试,周日休息一天,现实中的实验结果要等周一才能拿到了。”

“虽然要拖几天,不过好事多磨嘛,这点寂寞我还是耐得住的。”

“不过,这个工作的定位似乎有点尴尬啊……”

一方面,在许秋的体系打算冲击NC的前提下,她这个体系效率虽然更高,但也没机会上NC了,除非她能在许秋之前抢先投稿,不然文章的上限最高就是AM、JACS、EES这类的材料、化学顶刊。

另一方面,她手里第二代6系列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大半,表征基本齐了,文章都快写出来了,不可能直接放弃第二代分子,直接去写第三代的文章,而一旦她第二代分子的文章发表了,第三代的分子新意就会打很多折扣。

科研同行也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两种分子的相似性,尤其还是同一个课题组的文章。

也就是说,学妹的两个工作很难同时发表两篇顶刊,不过一篇AM级别的肯定是有了,另外一篇差不多能发一篇CM、JMCA之类的弱一区。

当然,如果魏老师是院士,这一切都不成问题,两篇AM都是小意思。

毕竟,学术圈子也是人的圈子,也有所谓“学阀”、“山头”的存在。

“学阀”指的是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教育界、学术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职业或组织中,由某个学校毕业的人们所形成的排他势力。

通俗来讲,就是一个领域内的研究者,大多都被同一个派系给占据了,比如都是师兄弟的关系,师承一家,而其他的人想要进来分一杯羹,就会大受排挤。

国内“学阀”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