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十八片,九组溶液,每种参照之前的最优条件制备两片,”韩嘉莹顿了顿,补充道:“我一共准备了二十片氧化锌基片,应该够用吧。”
“没问题。”许秋自信满满道,二十分之十八,也就是说只要保证百分之九十的良品率就可以,对他来说并不难。
清洗手套箱氛围、开始旋涂、同步用氯仿溶剂擦片。
花费了半小时的时间,一共得到十八片薄膜涂覆均匀的基片,零失误。
由于这些体系都不需要退火,许秋直接把他们转移至蒸镀舱中,开始抽真空。
这次的新材料,许秋并没有放入模拟实验室II中优化,主要是没必要,结果基本上是可以预见的,也就不需要浪费积分。
积分花费在学姐开发的新型非富勒烯受体上,收益会更高一些。
午饭后,许秋继续撰写毕业设计的绪论部分。
因为他的四个工作,主要都是针对于聚合物给体材料的传统富勒烯体系,所以不能直接翻译他之前发表的那篇非富勒烯综述作为绪论。
不过,不能翻译自己的,翻译其他人的就可以了。
许秋找了几篇同行发表在AM、EES以及Chem.
Rev.上的大综述,再加上自己的那篇ACSEL综述,一共四篇,作为参考资料。
其实,以许秋现在对有机光伏领域的理解,绪论这部分不参考文献,用他自己的话来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来比较麻烦,二来可能有所疏漏。
绪论嘛,本身就是要集百家之长,既然决定打造一篇精品毕业论文,自然要把每个细节都处理好。
晚上,韩嘉莹拿到了这批器件的测试数据。
九个体系中,最佳的体系是H13:IDTICIN的体系,最高效率达到了6.4,超过了学姐之前的IDTICIN体系的最高性能数值,不过提升并不显著。
虽然只是初步的结果,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达到7,但是指望和那篇《自然·材料》文章10的效率比肩,还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这种给体优化的方向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许秋之前的猜测,目前这种宽带隙给体窄带隙受体的搭配,对给体材料的优化大概率只能锦上添花,也就是在原基础上略微提高,想要让器件性能大幅度提升,主要还是得挖掘受体材料的潜力。
不管怎么说,就目前这个情况,又可以发表一篇文章。
当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拥有先发领先优势后,想要灌水发一发二区甚至弱一区的文章,并不是很难。
比如这个工作,至少是一篇JMCA、CM之类的弱一区文章,运气好点,发篇AM子刊,AFM之类的中等程度一区文章也是有机会的。
不过,当首批的这些文章发表过后,其他人得知了“ICIN”这个单元,先发优势就比较微弱了,毕竟其他同行也会跟风模仿的。
假如不能保持一路领先,好文章就会被其他人瓜分了去。
这就比较考验运气和科研实力了。
周四,学姐还在张疆做合成。
许秋又帮学妹涂了一次有效层,还教邬胜男处理了昨天测试的TRPL数据。
安排好她们两人后,许秋继续撰写绪论部分。
一直忙活到晚上,绪论部分终于完成,他一共写了二十页之多,论文总页数也达到了92页。
绪论部分一共有六个小节,其中:
第一节是引言,主要讲述为什么要做这个毕业设计。
许秋写了三段话,以依次递进的方式,分别叙述“为什么要开发太阳能电池”、“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