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你们钙钛矿团队的实验就先停一停(求订阅)(3 / 6)

之后,许秋又给邬胜男那边打了个微信电话,关心了一下博后学姐的实验进度。

然后,许秋得知邬胜男现在还在合成的过程中,不过马上就能拿到最终的产物了,Y系列材料的合成周期并不短,一般要十天左右。

逛了一圈,许秋关心了一波组员,最后返回自己的办公桌位上。

这些便是许秋平常要做的工作,既然当上了组里有机光伏团队的负责人,就需要不定时的了解其他成员的工作进展,并随时给她们指导,防止她们走错方向。

其实,这也是正常课题组导师应该履行的责任。

接下来的两天,许秋继续完善《科学》文章。

虽然这篇工作只有2500个字,但是许秋每看一遍,都能看出来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而且,最近接连更换体系,也需要把这些更改的部分反映到文章中去。

不然如果出现类似“报道的效率是A体系的,结果文章中其他表征写的却是B体系”这样的情况,那就尴尬了。

其实,像组里之前投稿出去的不少文章,哪怕是AM这种档次的,因为投的比较快,比较急,所以实际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漏洞的。

至少,细看的话,一两处语病总是能找出来的。

当然,一般研究者也会不在意这种小毛病,只要不是漏洞多如筛子上的孔眼,影响到大家的阅读就行。

因为,大家都知道,阅读这种学术文献,包括一些书籍,重要的是文字内部的观点、思路。

换言之,他们看重的是文章的亮点、优点,至于文章的一些小缺点,选择性忽视就可以了,关键之处还是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收获。

包括许秋看一些发表在CNS顶刊上的文章,都会出现图片上标注错误的情况。

不过,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对于自己的第一篇《科学》,许秋还是要尽量的把它打磨的完美。

除了文章方面,许秋也带着莫文琳新做了一批器件,再次把叠层器件的效率向上突破了一些,达到了16.52。

不过,现实中的器件性能,还是滞后于模拟实验室很多的。

现在模拟实验室重复了许秋之前17.36的结果,制备了上千片器件,又把效率往上波动了一些,做到了17.50。

同时,模拟实验人员也学会了许秋的套路,会自发的批量复制器件进行重复性实验了,这使得模拟实验室的摸索效率进一步的提升。

以往一周时间可以把某个条件摸索到最优,现在可能三四天的时间就能完成。

不过,许秋预感17.50应该也是这个体系的尽头了。

现在基本上找不到加工工艺方面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了。

除非更换有效层的材料,但那就是另外的工作了。

当然,17已经足够好了。

最早的时候许秋是以15为目标,后来变更为了16,现在是17。

如果继续冲刺18的话,万一上不去怎么办呢。

也不能太贪心,现在的成果已经有很大的机会能发表一篇《科学》,还是及早让成果落袋为安比较好。

周五下午,许秋和莫文琳在里间实验室制备器件。

他们打算今天晚上把器件做好,放在蒸镀舱里“闷”一天,等周六过来加个班,把结果测试出来。

莫文琳说她这批器件手感非常的好,值得交出她的“处女加班”。

这时,魏兴思从外面走了进来,扫视了一圈,如果制导导弹一般,锁定了许秋的位置后,便朝他快步走了过去:“许秋,器件做的怎么样?”

“现在最高16.5,”许秋回应道:“今天打算再做一批,真空放置半天,等周六过来测试。”

“辛苦了,辛苦了。”魏兴思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