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合并,伯纳成为新的巨头,紧接着新画面没落,光羡顶上。
再然后除了李谦、萬达,像乐事影业这种背靠乐事的公司,其他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生存的空间。
可是近几年,新崛起的影视公司太多了,虽然每一家都是小公司,但是几十家这种小公司都过的很滋润,不像以前,这种体量的公司就是半死不活的。
大部分就是靠流量明星、流量影视剧,靠炒作生存的。
一些新崛起的小鲜肉,很快就能聚拢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粉丝量。
虽然大多数假数据,但这个假数据是有用处的,也就是流量模式的第一步,下一步就该把假数据变成真流量。
下一步的模式就是营销,不限于上热点上头条刷热搜,已经比较常用的负销和制造骂战,这些模式付出的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取实实在在的热度。
当某个时刻,某个小鲜肉的热度到达了一个预期值之后,预定好的项目就会光速上马。
上微博的话,就会经常看到粉丝超话,饭圈撕逼负面消息,和一些明星的短视频、日常,以及粉丝的爆料打call。
这些不间断流出的信息,是保持热度的关键。
趁着热度保持住的时候,然后光速上马的项目又光速拍完上线。
认真点的会保持:一个老ip+几个老演员+几个小鲜肉的运营模式
,一通情怀+老演员口碑+流量小生的操作下来,基本上是稳赚不赔。
甚至有一段时间,国内所有认真拍电影的电影人部变成了傻逼,没有人能想到圈钱能圈的这么简单粗暴。
那些新崛起的影视公司,不需要多么精良的制作团队,不需要多专业的幕后制作人员,就能迅速在行业立足。
所以才会有各种古装剧女主角的衣服、发型基本上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什么公主、贵族的女角色头上一件珠宝都没有,就弄了个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披肩发。
公主和丫鬟的打扮一样,少爷和路人甲的衣服材质一样。
服化道这些都不需要。
垃圾到了连郭金明都不如,人家拍小时代,好歹那些女演员身上的衣服、饰品、包包什么的,都和人物匹配。
偏偏一个个点击率高的离谱,在网上成了热剧。
当然,反对的声音总会有的,影视公司搞出这么多蛇皮操作,把整个电影市场搞得乌烟瘴气,自然会有人感到不满。
而这个时候,资本家常用的转移矛盾大法就派上了用场,也就是常见的。
“我拍不出好电影不是我的问题,而是华国市场、审查制度、观众素质、观众不够宽容的问题。”
“你们不看我的电影,国产电影就要死了!”
“你知不知道我家哥哥多努力,从30米高空摔到地上还爬起来拍戏,一个月不眠不休,可这是剧组几百人的心血啊!“
转移矛盾嘛,把锅丢给光电。
和其他行业一样,外卖行业顾客老是抱怨送餐慢,给差评,外卖员又抱怨顾客不理解他们多么辛苦。
其实,都有平台在背后搞动作,煽风点火,只要制造商家、外卖员、顾客的矛盾,那就没人骂他们了。
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国与国之间,也经常为了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去刻意地挑起国与国的矛盾,从而让老百姓枪口一致对外。
到现在,围绕着流量明星和流量影视剧的产业链,单从体量上来说,已经非常庞大了。
面对可能动摇他们根本的《流浪地球》,这些人有动作李谦从来不觉得奇怪,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疯狂。
这已经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不计成本、完不在乎观众的口碑,强行要把《流浪地球》拉下马。
当初《战狼2》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片子属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