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作者菌累Orz了~写到这里,大明的部分就暂时告一段落了。这几天,作者菌认真查了很多明代的原始资料,力图还原这个时代大明禁海的国策与现状,以及其背后的逻辑,很用心的。
1494年是弘治七年,正处于“弘治中兴”的阶段。大明的士大夫们,已经压倒了中官、武官阶层,真正掌控住了庞大的国家。海禁国策的出发点,其实是很实际的,就是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而这个时代海禁的现状,也就像书友评论的那句经典一样,“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
作为一个亿万人的大国,大明已经扩张到了当前体制下的极限。“农本思想”,“重农抑商”,保障农业生产,是大明最重要的立国基石。这个时代,“天下出产的钱粮”,是真的“自有定数”。海贸对国家农业生产的弊端,在有明一朝的名臣奏章中,反复论述过很多次,绝不是空穴来风。
而大明的南北失衡问题,此时已经很突出了。为了维系九边和帝都的粮食供应,必须源源不断的从南方,尤其是江南运粮。这也是漕运如此关键的原因,是国家真正的命脉。大明的政治构架,就是“重北轻南”,“重陆轻海”,是决不能允许南方自主做大的。因为南方自主做大后,就一定不会满足于被抽血的现状。后面几十倭寇就能纵横武备松弛的江南,以及剿灭倭寇后,南军戚家军的悲壮下场...这一系列压制南方武力的行为,很难说没有大明中枢的意志在其中。要打压南方,就不能让南军太强。而等到崇祯年间,南方自主权壮大,开始向北方抗税之后,大明也立刻走向了危亡…
除此之外,大明商税征收与分配上的巨大缺陷,大明货币铸造调控的整体缺失,以及土地兼并的顽疾,都使得“海贸与国无益”,没法给国家带来多少好处。按照作者菌片面的看法,就是繁荣的沿海商品经济,其实卡了儒家传统治国经验的bug。在天朝历史上,一向很缺乏对商品经济的管理经验。而最后采取的措施,要么是粗暴的一刀切,要么就视而不见,放任沿海士绅汲取利益。
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到了这些问题,希望对大明围绕农业经济的传统制度,进行新的改革。而张居正,是走的最远的一个。可惜,最后张居正“人亡政息”,留下的“一条鞭法”,还因为小民拿不出银钱,被反复收割两次,加速了大明的土地兼并。
读起各种明史来,总是给人一种特别沉重的感受。明明是人口近亿、兴盛至极的帝国,却总是如同玄武一样,难以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中,前进哪怕分毫。而仔细研究过大明的文官体系后,作者菌就忍不住感慨,若是穿越到明朝,大概是历史上最难出头的时代了!…
那些想要开海、想要改革、想要开创新时代的明朝穿越者,所要面对的,可绝不是一个两个愚蠢的世袭门阀,而是三十年寒窗、百万人中卷出、精明至极、互相连成一体的大明士大夫文官集团们!要在大明求得富贵一生,是很可能实现的。而想要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却需要力挽天倾的力量,实在太难太难…
啊,歇一口气,rua一会猫。大明之卷翻过,重回大航海时代的探索、扩张与变革!???_???
对了,昨天上了推荐,再求一求投票、订阅与支持呀!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