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柳振邦作为吕中天派来的使者,林觉郭昆等人自然不能没有风度的为难他。而且,在攻城在即之时,吕中天派出使者前来,未必便是坏事。
“皇上,林元帅容禀。我受吕相之托前来,便是要将有些事情说清楚的。吕相心里知道,皇上和林元帅对他一定是恨之入骨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归结起来,自然是从当初的淮王夺位之事而始。当初先皇立晋王为太子,要将淮王贬出京城去往西北之地。淮王发动了夺位之变。这件事自然是导致皇上和林元帅反出京城的原因,故而从此和吕相生出仇隙来。临来之前,吕相同我长谈一夜,剖白内心,也谈及这件事情。他说,淮王的举动当时他也是极为震惊的,当他知道此事时,先皇已经驾崩,太子已经被杀死。在那种情形之下,他虽然极为愤怒,但是处于大周大局的考虑,也只能奉淮王登基。国不可一日无主,更何况外敌窥伺,国内民生艰难之时,倘若不当机立断,极有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祸及大周的社稷江山。故而他和时任枢密使杨大人商议之后,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此事带来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吕相说,就本质上而言,此次变故乃是皇族内部的宫闱之变,虽然淮王的行为极为恶劣,令人痛恨。但他是先皇之子,先皇和太子都不在了,也唯有他能继承皇位。不能因为发生宫闱内斗之事便否定他的身份。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不也照样不妨害他登基为帝,成就一代圣君之伟业。身为臣子的吕相,其实在这件事上只能顺势而为,尽大周宰相的本分,确保大周社稷江山的稳固。不知吕相的这番剖白心迹,皇上和林大人能够接受否?”
柳振邦不愧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这番话说的滴水不漏,一个为了大周社稷着想,忠心耿耿的老臣形象呼之欲出。他将吕中天当时的选择说成是为了大周大局着想的无奈之举。表面看起来,似乎颇有些道理。但是他刻意回避了之前吕中天为谋划郭旭上位的种种作为,甚至不惜为了郭旭立下战功而激起青教之变。他也只字不提吕中天之前对变法一派的仇视和弹压。
“这么说,吕中天倒是一片赤诚为国之心,顾全大局之举了?那我们岂非全部错怪了他了?呵呵呵呵。”林觉笑出声来。
柳振邦老脸一红,对林觉话语中的讽刺意味熟视无睹,转向沉吟不语的郭昆拱手道:“皇上,当时那种情形之下,不仅是吕相做出这种抉择,杨枢密不也是同样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么?若说吕相存有私心,为淮王袒护的话,那么杨枢密这么做又是为何呢?杨枢密可是公认的公平持重的国之重臣,是先皇倚重的肱股之臣,他的决定当无其他因素考量了吧。由此是否可以得知,那时所做的抉择确然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呢?”
郭昆皱着眉头,半晌后居然微微了点了点头。口中虽没有说出赞许之语,但神情上似乎
缓和了些。柳振邦那杨俊的抉择来说事,确实有些迷惑性,乃至于郭昆居然有些信了。
“然则,吕相想杀了皇上和本人,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么?”林觉忍不住笑道。
郭昆的神色瞬间冷厉起来,沉声喝道:“正是,你们要杀我父王和我,以及林觉。这难道也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么?”
柳振邦早知有此一问,丝毫不慌张的道:“看起来这便是皇上和林元帅对吕相的愤怒之处,诚然,吕相当时确实想要留下皇上和林元帅,但当时是因为林大人拿了玉玺,皇上您当时又率兵要进攻皇宫。既然两位老大人已然做出了决定,自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故而出兵平息纷乱,也是他们必须要做的选择。吕相说,当时他的想法是倾向于劝说两位回头的,但杨枢密说,既然决定由淮王即位为帝,则必须铲除太子羽翼,否则必生动荡。林大人乃太子党羽,梁王父子和林觉同气连枝,必须连根拔起,长痛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