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6章:彝族(3 / 6)

孟获为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值得本民族百姓对其顶礼膜拜,香火不绝。

既然孟获是彝族的英雄,那么与之相对的汉人心中的英雄诸葛亮,在彝族历史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在现存的彝族传说中,的确有孟获与诸葛亮作战的故事,结局也的确是诸葛亮成功擒拿孟获,汉人大胜。

但可惜的是,我们熟知的“七擒孟获”的故事其实并未发生,这不过是罗贯中根据传说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后的结果而已。

此外,在彝族人看来,诸葛亮及其率领的蜀汉士兵是外来入侵者,而孟获则是带领他们抵抗侵略的英雄人物。

孟获在汉人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蛮族首领,而在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的形象几乎与前者完全不同。

在今天云南楚雄地区流行的孟获传说中,他带领彝族百姓开辟荒地,修筑城池,开挖河道,还率领彝族将士反抗官府压迫。

除此之外,孟获还有“死而复生”的本领,官府对孟获也无可奈何,最后先是使用阴谋诡计破坏了孟获“死而复生”的本领,再把他彻底杀死,而孟获死后,则变成了神灵,一直保佑着彝族百姓。

十分有趣的是,在另一个版本的彝族文学作品中,孟获与诸葛亮在战场上是互有胜负的,孟获是被诸葛亮擒拿过,但他也擒拿过诸葛亮。在战争结束后,双方一笑泯恩仇,结为异姓兄弟。

在诸葛亮北伐时,孟获充分发挥了他的不死本领,击杀了上万名曹军,直至不死身被破坏后才战死沙场。

可以看出,在汉族与彝族之间以及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孟获形象是存在很大不同的。

在彝族人心中,他既是彝族的英雄,又是彝族的“神灵”,而在汉人心中,他只是被诸葛亮七次擒拿的有勇无谋的蛮族首领。

正如开头所提的那个问题一样,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何孟获在归顺蜀汉后,消失在了诸葛亮的北伐之战中?

这其实正反映出即使是罗贯中,也无法处理孟获在多种形象之间的错位问题,说的简单一些,孟获在汉族的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中,是以一种战败者的姿态出现的。

无论是强调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还是强调蜀汉在孟获及其蛮族部落面前的英勇与文明,都意在凸显蜀汉高风亮节的一面,至于孟获不过是一个被俘虏的蛮族首领而已。

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才会觉得孟获既然都归顺蜀汉了,却不出兵援助诸葛亮北伐,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而且在汉人这边,孟获既然是战败者,在后来的北伐故事中就是可有可无的,况且在事实上,孟获也的确没有派兵支援诸葛亮作战。

而在彝族这边,不论是彝族历史还是文学作品,孟获毫无疑问都是他们的大英雄和当之无愧的首领。

蜀汉是入侵者,而孟获是带领他们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在这样一个定位下,在彝族传说中关于孟获的两方面的叙事,就都有了情感基础。

一种情感是:孟获是反对外来入侵的英雄,怎么还会去支援蜀汉政权呢?

另一种情感是:孟获率领彝族和蜀汉约为兄弟,后来“不计前嫌”率领部队支援诸葛亮北伐,这体现了彝族英雄更大的胸怀与气概。

所以,当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作为汉族的知识分子,他肯定是要采用汉族的叙事为主的。

于是在小说的南中剧情之后,孟获就逐渐淡出了主线剧情。

文史君说:

孟获因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广为人们熟知,但也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孟获的形象处于十分模糊与被动的状态,仿佛他只是一个被打败的蛮族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