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排兵骊山下(1 / 2)

大唐武皇 门前梧桐 2293 字 2020-11-03

李泌看到李亨的眼光,也知道不能再看下去了,便出言道“臣以为建宁王所言甚善,兵分两处,一守长安、一守骊山,彼攻骊山则出长安兵挠其首,攻长安则出骊山兵袭其尾,前后呼应,相互为援”。

不过李亨仍有顾虑,长安距骊山将近四十公里,中间又有灞水、浐水阻隔,两军联系很容易被掐断,一旦救援不力,就会出现被分而歼之的局面,要知道后世粟裕大将在敌人间距只有两公里的时候就敢这样做。

李泌告诉李亨即使担心也没用,骊山不守行吗?不但得守守得,还必须要守住骊山,否则敌人就会全力攻打长安,到时长安的压力更甚百倍。长安是国之心脏,要是长安被敌人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到时候消息传递不出去,如何向外求援。况且,李亨缺兵,安禄山更缺,他的战场铺的那么大,拉得那么长,从范阳到淮河,从河东、潼关到泰山,都派了兵马征战,,现在的他又能抽出几万人呢?

既然如此,李亨也只得拍板了,在不决定,安禄山的大军就要到了。

长安城中现驻扎的军队有李亨带的四万人,李倓从潼关带来的六万人,以及新招募的三万人,共计十三万人。李亨下令分全军为前中后三军,以李倓为前军大元帅,吕崇贲为其将,以严武为判官兼长史,左拾遗张镐为司马,领兵四万人往骊山新丰布置防御。以李俶为后军大元帅,以王思礼为副元帅,以监察御史邓景山为判官,以原哥舒翰军司马裴冕为司马,领军两万往灞桥驿,以沟通长安骊山。剩下的由李亨自领,以李承光为副元帅,以特进、太常卿辛云京为大将军,以监察御史高适为判官兼长史,以太子中允裴燧为司马,守备长安。除了李亨所设的飞虎、横山、铁甲三军,剩下的李亨让李承光、邓景山二人分别掌管。

议事完毕后,李俶、李倓他们就领兵离开,各自布置防务去了。要布置骊山新丰和灞桥的防务,李亨就又得抽掉一次壮丁服役,长安虽有百万人,但现在壮丁也抽调一空,妇女们也都抡起膀子上阵了,大明宫、兴庆宫、东宫的太监李亨也都派出去了,就连李亨的妻子张良娣也在扎铠甲。

大家都走了,但李亨还要为自己这三支亲军头疼。一来他们才成军三天,训练的时间很短,现在能把队形走到一起就已经很不错了。二来李亨手里确实无将,因而这几支军队都没有将领,李亨便把军中又资历,勇武的人抽出来让他们当教头,以三十人为单位,让他们组织训练。潼关的溃兵到后,李亨又从中抽调了一些基层官员。

按照制度,基层军官有百夫长、什长、伙长三级,十人为一伙,三伙一什,三什一百夫长。百夫长亲领一什,下有伙长三人;两位什长各领一什,而什长有亲领一伙,所以每什伙长两人。所以兵有九十人,军官十人。每一伙中李亨让他们谁拳头打谁就当老大,百夫长和什长都由教头担任,至于谁做百夫长,谁做什长,李亨也不按照资历,依旧是谁的拳头大谁干。不过中级军官就不能这么玩了。

中级军官有校尉、旅帅、对正三级,一对有五百人,辖五个百夫长,两队一旅,两旅一校。李亨将原来军中的部分中级官员、一些官宦子弟、以及潼关败兵中打仗勇猛的军士安排到这些职位上。

高级军官有大将军一人,领五校尉,又有左右将军两人、左中右郎将三人,以及一堆参军、录事、长史作为辅助。这就是禁军十二卫大将军制度,全军共有一万人。

边兵则有朝廷派遣官员持节统领,成为节度使,当然,如果是亲王统领的话便称为元帅,

节度使外还有节度副使,还有兵马使,先锋使,别将以及判官,司马,长史等一堆人辅助。之下有总管、总官、押官,低级军官与禁军相同。

自从潼关败军到达长安后,李亨自然不会放过他们,从中有挑选了一些人,将横山军补到了两千人,飞虎军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