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登陆火星(1 / 2)

第四十五章登陆火星

监控卫星传来的火星地形图显示,火星的南北部差异极大。

南部是满布各种陨石坑和高山、峡谷的高原地带,而北部却是火星新的造山运动形成的低洼平原。

照理说,杨子江应该选择平原地区进行着陆,并在那里建设人类在火星的第一座基地。

但是飞船的中央智能控制系统经过计算得出,一旦火星南极的冰盖全部融化,那么最先受到冲击的,就应该是处于低洼地区的北部平原。

而杨子江的此次火星之行,改造火星,让火星变得适合人类居住,应该是重点之中的重点。

让火星南极的冰盖融化,成功进入北部平原,并最终成为人类灌溉农作物的水源,这将是杨子江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注定成为沉没区的北部平原,一早就在杨子江的基地驻扎地点名单里被划掉了。

虽然杨子江有信心自己建造的人类基地能够在漫天的大水中依旧坚挺。

但是没有那个必要,人类还是应该在陆地上好好的生活。

毕竟将来推动火星人类发展的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工业,都需要大量的陆地作为依托才行。

总不能建完了偌大的火星基地,就为了在火星海底种植海带吧!

根据火星监控卫星的统计分析信息,飞船在火星的南部高原地带找到了一块巨大的平原地带作为人类在火星建设的第一个基地所在地。

这块平原真的足够大,整整有500公里长宽,周围是南部高原的崇山峻岭,据杨子江估计,倒是能够帮助在平原上定居的基地抵挡住火星上肆虐的暴风!

而且,杨子江觉得,这里不仅适合作为一个基地,甚至后继还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人类定居城市!

控制着飞船降落在了这个巨大平原的中央,杨子江首先做的就是利用飞船自带的机械设备在平原的正中心开始,为基地的建设打好地基!

因为事先探测好了这块平原的地质结构,基地的地基建造的非常顺利!

从飞船一早上降落在这片平原地带,到了第三天晚上,整个基地的地基已经建造完毕。

一个长宽各有100公里的基地模型已经初具规模!

安排所有的志愿者好好休息一晚,第四天开始,基地的建设工作就正式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因为火星上的气候暂时还不适合人类生存,不仅气温只有零下130多度,甚至连大气的密度也仅仅只有地球上的百分之一。

所以只能通过机器人来完成目前人类所无法完成的户外工作。

而所谓的机器人户外工作,其实就是通过传感器模拟飞船内的志愿者人体动作,进而对户外基地的建设劳动。

杨子江在飞船的七层空间内设置了10万套人工操作服,这些操作服可以捕捉人类的动作变化,传导到对应的机器人身上,进而指挥这些机器人的动作。

志愿者们穿戴上人工操作服,通过固定波段进行连接后,机器人的视野也就变成操作人员的视野,机器人的行动也就和志愿者的动作保持一致了!

当然,因为飞船内部空间的原因,这种传感机器人(杨子江简称为高达)也只是简单的制造了3万多个,目前,已经有1万多个传感机器人在志愿者的操控下忙着基地外壳的建设工作。

基地外壳的建筑材料和飞船的外壳材料相同,都是由耐高低温和抗冲击材料组成。

但是和飞船材料不同的是,飞船材料上除了舷窗是透明的,其他都是金属光泽的不透明材料。

但是这次建设基地外壳所选用的材料,杨子江却全部选择了透明材料。

这就好比是东北地区冬天盖的塑料(玻璃)蔬菜大棚。

无论外部如何冰天雪地,只要有阳光的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