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下南洋(1 / 3)

大明豪贾 风鵿 1408 字 2个月前

正统四年三月十六日。

淡水港。

刘建一行人在淡水码头登岸。

时隔半年多,再次回到淡水码头,刘建眺望着不远处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淡水城,心中更加踌躇满志。

如今的淡水城没有百万,也应有五六十万人口了。

已是刘建麾下第一大城。

更别说淡水城外还有十几处镇乡,阡陌连片,肥田沃土,沃野千里。

如今正是三月,一眼望去,一片油菜花田连绵百余米,看不到尽头。

因为刘建的要求,如今除去主要规划出来的产粮区外,其他地方刘建都要求各地采用轮种方式。

如油棕树一样,从西洋商人手中引入原产于泰西,西洋,河中等地的云薹,也就是油菜花种子,在台湾和舟山一代种植。

产出菜籽榨油后,再在原有土地上继续种植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或者两季水稻。

如此轮种轮播,不仅使得土地肥力大大增加,提高水稻,小麦产量。

也使得种植的农作物增多,也算是为百姓的生活做出了极大的改善。

毕竟相比于动物油,菜籽油能够大规模种植,生产,食用,让百姓日常炒菜做饭,再也不会为了缺油而苦恼。

除去油菜花,油棕树外,刘建还将一种原产于中原南部的橄榄树在南洋广为种植,同时也从西洋商人手中获得了西方来的橄榄树进行培育。

如此榨油,做肥皂,当润滑油等,也算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与油棕树和棕榈油也可进行有效的补充。

如今粮食已经不再是刘建所急缺,故而大范围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无论是中原一地的,南洋,南洲的还是西洋的,刘建都大规模引进,种植。

不知道等自己将这些加工成成品的商品再倾销到西洋各地后,那些西洋商人会作何感想。

那就不是刘建会思考的问题了。

就拿菜籽油为例,西洋,泰西如今虽然也在食用,然而一是食用的人群很少,只有贵族方可食用,而且所产油的都是一些小作坊。

而刘建只要保证有充足的原料供应,那便可以通过蒸汽机,实现大规模,工业化,流水线生产。

那样的效率,成本,都是西洋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结局如何,一目了然。

同样的情况如今已经在南洋显现。

虽然刘建和永兴商行并未完全占据南洋一地,但永兴商行的商品确被麾下各商人和南洋一些商人带到了南洋各地。

与廉价的丝绸,棉麻衣物等等相比,各国之内的手工作坊,自产自足的农业体系已完全崩塌。

虽然永兴商行如今向南洋输送的仅仅只是少数商品,但这已经让南洋各国,甚至南洲各国王族,贵族,土司,土部,土邦等都头疼不已。

在南洋,甚至南洲,只有安南国如大明一般是有专门的地主阶级。

而其他各国,包括三宣六慰,都是土司制度,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就是这些立于各地,数都数不过来的大大小小的土司,土部,土邦。

他们麾下各据势力,平常只是向国王上税即可,国王有事,也得通过他们才能传达到地方。

而各地的农民,奴隶等都是听命于这些土司,土邦主的,他们才不会管谁是国王,谁当政呢。

而这些土司,土邦主也是靠这些奴隶,农民供养。

但如今随着永兴商行廉价的商品持续进入南洋各地。

原有的体系自然被打破。

原本这些奴隶,农民本就没有土地,只能依靠土司,土邦主过活。

如今生计也被波及,连活下去的希望都看不到,他们又怎会坐以待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