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华已经上折子请求致仕,朕准备恩准他,头的年纪也实在太大了,所以朕准备换一个年轻而能力卓著的干员,来为国理财。”然后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赵兴“爱卿,你认为用谁好呢?”
其实正经的事情已经说完了,崇祯不过是自己心里为难,就是顺口一问,但赵兴就接口道“臣,保举杨嗣昌做户部尚书。臣以为,杨大人正直壮年且有能力,可堪重任。”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典型的东林党人,曾经当过户部侍郎,著有理财专著《地官集》。现在是霸州道参政。
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现在被赵兴提及,当时站住脚步,思索了一阵之后,长长的噢了一声,然后大有深意的看了眼赵兴“你在山西的时候,和杨嗣昌老爹杨鹤不和,为此,双方互相上折子弹劾,不说互相往死里整,但也是水火不容。而你又深恨东林,却又为何保举东林之一的杨嗣昌?”
赵兴直接坦言“我和杨鹤不和,是因为我们政见不和,争论的也是治政方法,而非个人恩怨。“
崇祯不置可否,只是轻笑一声。
“我深恨东林党的是他们的贪婪假清高的误国,但并不是深恨所有的东林人士。臣保举的洪承畴和孙传庭,乃至其他几位官员,都是出身东林,但现在看来,臣保举的是对的。臣保举官员,是只见其才而不见其党。而东林保举官员,是只见其党,不见其才,这一点是本质上的不同,还请皇上明鉴。”
听这一番侃侃而谈,崇祯不得不对赵兴另眼相看,最终感叹一声“赵爱卿,真为国忠臣也,朕明白了你的本心初衷了。”
然后继续踱步,想了一阵之后,对赵兴道“杨嗣昌正在京师,想用其官换他父亲杨鹤不死。朕虽然深爱其才,却不能对他爹文过饰非,所以一直未允。你去他的宅子看看,和他谈谈,如果做好户部尚书事,朕允他所请,了他孝心,只将他父贬为庶民,去吧。”
赵兴对这样的安排,难得的感动了一把。这是崇祯惜才,为他自己找个台阶。但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天大的人情,让自己缓和和杨嗣昌的关系?这和自己总给他弄钱有关啊。
刻薄寡恩,现在似乎放在崇祯身上不大正确,看来,清朝编写的《明史》还是有出入的啊。《明史》还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亿人呢,看来是真不大靠谱啊。自己需要好好的体会一下,做个历史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