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的两个姑姑自从二老去世之后,就很少回村子,即便是回来,也只是过来看看,坐坐就走。
她们是家中的老大和老二,大姑当年凭借不错的相貌嫁到了县城,男人是供销社的,还给她安排到面粉厂,如今早已转正,他们家日子过的比较滋润,生怕这乡下亲戚去打秋风,所以一年到头也未必回来一趟,这些兄弟和媳妇,去城里面看她,她都觉得被婆家看不起,于是不让他们去,这一来二去,关系也就疏远了。
相对于嫁的不错的大姑,小姑的日子却是不好过,虽说嫁到了镇子上,男人还是屠宰厂的屠夫,可她只能在火柴厂做临时工,在家里像个老妈子一样伺候男人一大家,远没有在乡下的妈妈他们幸福,啥时候见到她,妈妈都说苦着脸,皱纹也是一年比一年深,特别显老,关键她自己还认为这是应该的,扶不起来的样子,着实让他们连出头的机会都没有,于是,也不怎么来往了。
至于妈妈和两个婶婶的关系,因为分家早,各过各的,平时也没红过脸,关系还算可以,谁家里哪种菜种的多,都会拿出来分享,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也喜欢凑在一起拉扯家常,偶尔还能过去蹭个饭,总的来说已经不错了。
这种关系才更像后世和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亲昵谈不上,却也不能疏远了,符合这一辈人的思想。
六零后尚且还重视这些关系,你等看七零八零,感情就没那么深了,九零和零零更别说了,走亲戚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不喜欢那些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人聚在一起虚伪的表达感情,太假了,所以等到了年青一代,说不定亲戚朋友间的关系,都断了。
她觉得像丁家这种情况,比较合乎她的胃口,最起码她没有产生任何负担,而且他们兄弟几个的房子也都是挨着的,他家是老大,在东边,接着就是老四和老五。
因为姑姑不参与排行,所以爸爸就是他们家孩子的大伯,她应该喊二叔和三叔。
说起房子,他们几家的房子都是爷奶去世之后将老宅推倒重新盖起来的,也就四五年的光景。
正儿八经的土坯房,房顶是砖瓦结构,这是兄弟三个借大姑的钱,连本带利盖的房子。
他们家也是去年才将将还完盖房子的那一百块钱,利息二十块钱,一共一百二十元。
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不管怎么样,房子起来了,他们有个安身之所了,原来的老房子太破败了,又牵扯到分家,所以就算是亲姐姐跟他们收利息,兄弟几个也觉得无可厚非,所以咬牙应下来。
毕竟,能同时借给三个兄弟盖房子,足以可见这大姐有多了不起了,最起码她能在那个家说了算,利息就利息了,不给利息的话,她如何在家人面前交代?
房子是刘一年年底盖的,钱是刘五年还的,当初说了,一年利息五块钱,所以他们家给了一百二十块钱,至于两个叔叔家,据说还没还完呢!
因为家里面兄弟多,所以这房子盖得也大,堂屋三间,中间是待客的地方,东屋爸妈和她住,西屋几个兄弟住,他们家还盖了东厢房和西厢房,各两间房,将来四个兄弟长大了一人一间,她则住在堂屋的西侧间。
用爸妈的话来说,当时是没考虑她的,多出来的那间房准备堆个杂物间,哪想到就是这么巧,她出生了,这下家里的房子正好够了,灶房和厕所一个在后院儿,一个在前院儿的东角落,和柴房连着。
前院儿的西角落则是鸡窝,猪棚搭在了后院,总的一看,他们家何止是大啊,布局也非常到位,而且这年代院子也足够大,前院妈妈种菜,后院就种红薯,因为种红薯一举多得,还能喂猪,很方便。
就看这房子和布局,丁薇同志就觉得自己生在了大户人家。
因为猪油渣吃起来特别的香,所以妈妈会煸炒出多余的油脂,给他们几个兄弟当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