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三晋同盟,但事实上这件事非常难。
因为秦、齐、楚三国都不会坐视三晋同盟的促成,三晋同盟,那就相当于一个晋国,曾经首先称霸中原的晋国,秦、齐、楚三国都不愿晋国或者类晋国的同盟再次出现。
正因为如此,赵国长期驻有秦、齐两国的使者,虽然这两国都抱着将赵国拉拢到自身的目的,但有一点两国是一致的,那就是绝不允许三晋同盟的出现。
赵国为什么敢侵占卫国,为什么敢与魏国发生战争,因为赵侯知道就算他赵国败了,秦、齐两国也是绝对会派兵支援他的,否则一旦他赵国向魏国屈服,形成了以魏国为首的三晋同盟,那天下的局势可就彻底改变了。
虽然不知是谁率先放出了这个谣言,但众所周知,一旦三晋抱团,形成了比拟当年晋国的庞大同盟,介时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亦或是楚国,三晋同盟皆无畏惧。
是故,想要促成三晋同盟,十分艰难,因为事实上,魏国其实就在朝着三晋同盟的战略前进,只不过秦、齐两国频繁从中作梗,未能实现罢了。
但即便如此,瑕阳君依然从惠施的观点中得到了启发,即他魏国可以通过释放善意与齐国和解,真正的敌人就只有秦国与楚国。
如此一来就只剩下两个方向的敌人了,一个是河西方向秦与少梁的联军,一个是睢县方向齐、楚、宋、卫四国的联军。
那么,他魏国应当率先向哪路展开反击呢?
“……四国联军!”瑕阳君率先说出了他的想法。
“瑕阳君明见……”惠施拱了拱手,表示赞同。
毕竟在他看来,集结于睢县的齐、楚、宋、卫四国联军虽看似人多势众,但仔细推敲就知道,这支联军其实十分虚弱。
先说齐军,也就是齐高唐大夫田朌率领的齐军,只要魏国与齐国达成了协议,这支齐军肯定是会撤退的,那就只剩下楚、宋、卫三国。
其中,自早些年魏韩两国联合进攻宋国起,宋国就已经倒向了齐国,而现如今,卫国作为魏国前附庸国,也倒向了齐国,只要魏国与齐国和解,宋、卫两国的军队也会撤退——当然,就算不退也无所谓,毕竟宋、卫两国只是小国,就算两国坚持助楚国讨伐魏国,魏国也能凭强大的军队将其击败。
总而言之,只要魏国与齐国和解,魏国南面的敌人大抵就只剩下楚国的军队了,而楚国的军队嘛,谁都知道那是远不如秦国的。
因此,惠施在继‘亲善齐国’的主张后,又倾向于率先反击睢县的楚军,然后才是河西方向的秦军。
这个次序与瑕阳君不谋而合,不过略有区别的是,惠施仅仅是因为顾虑秦国军队的强大,而瑕阳君则是将少梁的因素也算了进去——只有他知道,少梁的军队有多么的强劲!
哦,不对,事实上仓城之战前后,公孙衍以及其所率的七八万魏军,也逐步见识到了少梁军队、尤其是少梁奇兵的难缠与强劲,只不过公孙衍死咬着不松口,不肯承认罢了。
当晚,瑕阳君吩咐府上置备酒菜,盛情地招待了惠施,甚至于他还对惠施说道:“区区市吏一职,太过于辱没先生的才华,先生就莫要回去了,不如在我府上先住下,待明日我在大王面前引荐先生。”
惠施大喜过望,连连称谢,随后便在瑕阳君的府上住了下来。
次日,瑕阳君便带着惠施前往王宫。
虽然这一日恰逢天降大雪,但惠施的心中却一片火热。
火热之余,他亦不禁感慨,感慨自己在魏国蹉跎了半年之久,今日终于找到了门路。
在瑕阳君的引荐下,惠施终于见到了魏王,并且在魏王面前陈述了自己的退敌之策。
就跟瑕阳君判断的那样,魏王自然不肯将他魏国的霸主分给齐国一部分,哪怕只是名分,但不可否认,惠施提出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