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易、春秋。
每一本里面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先贤的提炼浓缩,是真正的微言大义,需要终生钻研。
六经固然高深,但从开蒙时代便修习,进境未免太慢。考虑到学习效率,林朝还是以为识字用两本蒙学书籍更合适。
这个道理郑玄如何不明白,但他还是无法认同林朝的做法。
“子初啊,人之初最为可贵,亦最为难得,若不趁此时修习六经六艺,恐怕……”
还是郑玄奉行的精英教育,从最开始接触书的时候就要贯彻到底。
人对第一次接触的东西,总是印象深刻的。
换句话说,一个人先学识字,等识字之后再学六经,那六经对他的影响便是有限的。
而另一个人从六经开始启蒙,虽然过程难了些,但六经对他的影响便能贯穿终生。
等学成之后,把这二人拉出来站在一起,身上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
郑玄教学,向来把德行放在学问之上,所以才会反对林朝这种做法。
可林朝却想把实用主义做到极致,于是便坚持己见。
林朝满脸诚恳地拱手道:“老师,弟子还是那句话。若是您亲自挑选的弟子,先学六经自然无碍,可大部分学子,还是启蒙再学六经。”
“罢了,你说得也有道理,此事便随你吧。”
郑玄想了想,还是应允了林朝的条件。
创立学宫之前,林朝就曾对郑玄说起过学子的定位。
林朝不要求从里面出来的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大贤大才,只要求他们能读书识字,胜任基层官吏的工作就行。
林朝继续说道:“学子先开蒙,然后修习六经六艺,此外还应增设一些其他的学科。”
“其他学科?”
听到这里,郑玄和蔡邕不仅皱起了眉头,心中涌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今虽是我儒学盛世,但百家亦不可不学。因此,弟子以为除了六经之外,还应增设农家、道家、名家、墨家、杂家、纵横家,甚至是法家。”
林朝对郑玄笑道:“老师,弟子欲以百家争鸣,护我大汉万世安宁!”
这还是郑玄第一次从林朝身上,感受到如此强烈的向往憧憬,本来想反驳的话,也就不忍心说出口了。
自己这个小徒弟年少老成,谋算天下都如同掌中观花一般,想不到增设学科之事,居然能让他心绪如此波动……
郑玄不忍心泼林朝的冷水,斟酌片刻后,才开口道:“子初,你之景愿为师如何不懂。只是增设学科之事,有几处还需三思而行。”
“老师请讲。”
“其一,诸子百家固然可以增设,但不可与六经并列。”
本来六经作为学生从启蒙就开始的指定教材,如今被林朝一改,已经变成了高年级教材,这点郑玄勉强应允,但他决不允许把诸子百家的典籍抬高到跟六经一个级别!
这是郑玄的底线,无可更改。
林朝开口道:“老师以为,我儒学胜过诸子百家?”
“这是自然!”
郑玄和蔡邕异口同声道,满脸的理所当然。
林朝苦笑:“老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咱们虽为儒学传人,但此言是否有失公允?”
林朝万万没想到,郑老头和蔡邕居然不肯承认百家之所长。
“不,此言最是公允!”蔡邕答道,“因为此非老夫与郑公妄言,而是事实!”
闻言,林朝整个人忽然愣住了。
不错,蔡邕说得不错!
历史已经向后人昭示了无数遍,对于治国方面,儒家的确是目前的最优解。
春秋战国数百载,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可最后都成了失败者。
只有法家和道家衍生出的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