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风向(2 / 3)

晚唐浮生 孤独麦客 1720 字 3个月前

中进士,因五人都已年逾六旬,故称五老榜。

五老中最大的曹松,更是七旬年纪了,让人瞠目结舌,不知道这种选才有何用,曹松还能为天子效力几年?

曹松如今就坐于店内,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他是舒州人,一生颠沛流离,辗转各处。不过能力有限,除了诗书文章之外,似乎没其他本事了。因此入幕各处,也只是下级文吏,勉强糊口罢了。

为生计奔波的同时,他也在不断考学。到

了今年,第一次在洛阳参加科考,本来没抱什么希望,可不知是不是换了地方的原

故,他居然考中了——当然,夏王一力扩大录取人数,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曹松考中之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正九品上,在秘书监卢嗣业手下为官。过了今日,他就要动身前往长安,抄录三大内库藏书籍。

活很累,但七十岁的曹松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准备西行,开始他的官场职业生涯。

「曹梦徵倒是好雅兴。」五老之一的王希羽大踏步走了进来,笑道。

王希羽是秘书正字,正九品下,同样要去长安。

今年考中的进士,去翰林院的很少,多半去了秘书省,真是奇哉怪也。

没考中的人,据说也被秘书省收了不少。按制,秘书省应有典书八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笔匠六人、熟纸匠十人、装潢匠十人、楷书手八十人,以前多有缺额,这次一并补齐了。

王希羽是聪明人,他隐隐觉得,这次这么容易考中进士,是不是有原因啊?难道朝廷需要大量抄书匠?

西京三大内库藏书籍,包罗万象,经典、河图、书范、地理、律本、兵书、杂传等等,太多了,这要抄到几时?

不过,终究是个好。立点苦劳之后,说不定还能往上走一走一一五老的志向,岂是外人可以小觑的。

「王六你还回宣州么?」曹松一见,连忙招呼王希羽坐下,吩咐店家再上一壶酒、两碟小菜。

「不回了,淮南大败,这边又考中进士,还回去做甚?」王希羽摇了摇头。

五月的时候,曹松与王希羽饮酒。席间王六郎灰心丧气,说这次考完,就回宣州给田覠当幕僚,还邀曹松一起去。

曹松乡籍舒州,王希羽籍贯池州,都是杨行密的地盘。年纪大了,一事无成,确实该回乡安度晚年了。

田覠的名声很大,宣州又近在咫尺,给他当幕僚,也好为家族子孙谋点好处。

但他们考上了,事情又另当别论。

「江淮也要不太平了,回去确实没甚意思。」曹松附和道。

王希羽默然点头。

吴王在淮北吃了大败仗,全洛阳都知道了。坊间传闻,夏兵已过淮水,攻至广陵。又有传言,朱延寿降了夏王,献庐州五县。还有更耸人听闻的,宣州刺史田覠、苏州刺史杨师厚勾结钱镠,欲共伐吴王。

你得相信人民群众的想象力,这是无止境的。

曹松、王希羽离家多年,也很难分辨真假。况且这么多江淮军卒被俘至洛阳修城,徐州听闻也丢了,这事应该假不了,也就程度轻重罢了。

「我已遣人回舒州搬取家人,六郎似也可以考虑。」曹松给王希羽倒了杯酒,说道:「淮南不太平。」

王希羽悄悄扫了眼四周,凑到曹松面前,低声问道:「若有天变,你我如何自处?」

曹松沉默了一会。当面是他的好友,也算半个乡党,他不想隐瞒,便道:「你我蹉跎多年,好不容易得了个官,真愿舍弃?」

曹松一直考到七十岁,可见其志。

诚然,他很关心民生疾苦,曾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