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所有联网的计算机算力都可以整合在一起。
只是当前没有那个必要,除非是进行一项极限计算任务,才需要动用整个社会的算力来支持,反正目前他没有想到什么项目必须要这么做。
如果真的需要如此大的算力,他也不会使用这种办法,而是直接投身到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没有必要靠堆设备来达到目的。
做这么一套系统,其实他早就有所准备,本来是为下一代互联网准备的,也就是全虚拟现实互联网。
前世热炒的元宇宙,其实就全虚拟现实互联网的雏形,只是技术上缺位太多,做出来的东西有点不伦不类而已,体验感太差了。
如果是民用的话,模拟真实度达到50就足够了,因为不能产生过多的感知,不会对人的心神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是用于军事训练的话,50就有点不够用了,必须要尽量提升模拟真实度,哪怕会对参与训练的士兵造成巨大的心神影响也要这么做。
战争本就是残酷的,如果训练的时候像旅游一样,根本就起不到训练的效果,必须要认识到残酷性,才能激发更大的潜力,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达到80的真实模拟度,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一切和真实世界没什么区别,在里面可以有所有感官刺激,甚至能感受到濒临死亡的那种心悸。
实际上他可以将真实度进一步提高,但是后面每提高1就意味着算力需求是几何倍提升,成本过于高昂,完全没有必要。
而且真实度越高,对人产生的影响就越大,会让人对世界产生怀疑,如果出现危险,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
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让大家在这套系统里面感受到真实性,不能感觉太假,那样就真的和玩游戏没什么区别了。
但是又不能太过于真实,让人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的区别,导致思维混乱,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
人既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不能过于追求真实度就不考虑其他,他必须要平衡虚拟和现实。
软件部分的工作,对他来说相对简单,他准备花费半个月时间将软件部分工作完成,难得是硬件部分。
主要难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感官交互,我们常说的嗅觉、味觉、视觉等其实是最基础的感知,更高级的还有触觉和心理感应。
而这一切加在一起,都是对人体大脑感知的研究结果,只有对人脑感知有充分的理解和研究,才能做这项工作。
叶子书之前研究生物和医学知识的成果就发挥出了作用,如果没有这些知识的储备,他都不敢说能完成这项工作。
知识储备是有了,但是想要将这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这中间还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其他的暂且不说,就是如何将这种感受通过信号传输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了增加反应灵敏性,不至于出现延时感知,他准备在全感知虚拟头盔上和超级计算机系统上使用量子通信来进行信息交换。
道理很简单,不管是再先进的光纤传输,都是有延时的,平时我们上网还无所谓,就多等一会儿就行。
但是在感知领域,哪怕微不可查的细微延迟,都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也只有高速量子通信才能做到实时反馈。
除此之外,就是人机交互如果是使用现在流行的电磁交付,也会产生严重的延时,体验感同样很差。
而他想要做的就是人脑和设备之间也是通过量子通信来解决,因为他研究发现,人脑表面上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
人脑发出来的微弱电磁波,其实是这些神经细胞电信号传递过程中产生的,这也是脑电波解读人脑信息的基础。
其实完全不用那么麻烦,世间万物其实都可以归纳到量子层面来解决,至于有没有更厉害的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