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造性的高端行业。
但是想要参与到具备创造力的领域,就显得有点不够用了,而我国目前最紧缺的就具备创造力的人才。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他必须思考的地方,除了大量支持国内高等院校的发展,提升人才的培养力度之外,就只能使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而他的技术手段就是人工智能,虽然知道这么做有点太超前了,但是如今已经到了不得不这么做的地步。
人才培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从小就开始培养。
就算高校毕业之后,也还要一段时间来积累实际经验,一般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段就是30岁到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足够的精力。
叶子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想要将人工智能升级到3.0并不那么容易,虽然还没有脱离工具的范畴,但是已经触碰到了神的禁区。
如何让一件工具拥有创造力,这个大胆的想法也只有他敢想,因为一般人看来,只有智慧生命才有可能具备创造力。
显然他对此是不认同的,智慧和创造力虽然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但是却不是有着必然联系,不是智慧生命,同样可以拥有创造力。
他现在就是践行这种理念,想要实现这点,其实已经不仅是技术上的事情了,而是涉及哲学思想和对自然万物认知水平的事情了。
要不是因为之前研发虚拟世界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才让他有这种想法,不然他也会认为智慧生命和创造力之间拥有必然的联系。
这里要澄清一件事情,这里的创造力并不是指思想上的启迪,而是指科学技术上的能力,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因为思想上的启迪,还真的只有智慧生命才能具备,不管如何先进的工具,在该领域都没法和智慧生命相比。
不管人工智能2.0,还是3.0,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像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学习了人类的思想智慧,从而产生行为模拟。
而科学技术不一样,只要拥有足够的算力,加上先进的算法支撑,就能够在这方面表现出足够的创造性。
小到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大到基础科学的探索等等,其实都是有形的存在,只要是有形的存在,都是可计算的,只要是可计算的,人工智能都能胜任。
就像现在的物理学家,探索都是通过不停地猜想,然后找出符合猜想的科学依据,哪怕是纯数学上的逻辑自洽也是可以的。
这些被誉为天才般的基础科学理论,人工智能同样可以做到,而且在数学计算方面要远胜于人类。
可能之前的经典超级计算机还做不到,毕竟算力有限,而且计算的方式显得有点呆板,而超级量子计算机却没有这些缺点。
只要是有形的存在,超级量子计算机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都能计算,并且还能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表现和超级科学家并无二致。
就怕是无形的东西,超级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再强,人工智能再先进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根本就不是计算得出来的,而是独属于智慧生命对自然和人类共处环境的领悟。
所以无形的思想,不是靠计算得出来的,而是靠领悟获得的,越是形而上的东西,越是超级人工智能无能为力的地方。
这也是叶子书判断超级人工智能不是智慧生命,依然处于工具角色的原因,哪怕它表现得再像人,依然属于工具的范畴。
至于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自动进化为智慧生命,他认为可能性很小,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被设计出来的。
只要是被设计出来的,就很难突破被设计的初衷,依然会受到被设计时的局限,想要突破这个局限,概率太小了,小到几乎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