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您去世的外公,醒来后心里发慌。”
“……”
成吧!她已经为心口发慌住过七八次院了,那么大年龄,医院也不敢让她回家,通常建议留院观查,不过这七八次,也未查出任何问题来。
“大神,您看……”
小胖忽然压低声音,疑神疑鬼。
“我知道了。”我说。
因为外公去世的事,给外婆留下心理阴影。她需要耐心劝慰,精心对待,花费好一段时间,才能从阴影中走出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小胖又翻了一页纸,低头道:“是王总的张秘书打来您办公桌的电话……”
说话间,包阳阳闯进办公室来。他斜挎着包,掏出一大摞稿纸——是分镜稿。
“我想了很多,您看这样行不行!”包阳阳急促地说。
显然,摄影指导还应当挑选专业的摄影师来担任。我欢欣鼓舞地接过包阳阳递来的稿件,专心致志地审视着。
小胖倒退一步,怯懦地不说话。
我不把他放在心上,因为老王向来没大事!
“好!”
我翻看几页,毫不吝啬对他的夸奖。
包阳阳腼腆地笑了,眼睛冒着光。“我觉得还是用快速切镜头比较好。这地方要是用跟镜头,显得太累赘了。”包阳阳伸出食指,点点他的稿件,“像穿梭在街道小巷,还有飞刀挥出,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虽然很绚丽,但前面镜头太紧凑,看起来很累!”
我赞同地点点头。
在穿越前流量大时代的情况下,许多影视作品的运镜多喜欢用长镜头,以彰显自己高端。其实,这种拍摄手法也大有弊端!
大家都知道,影视作品讲究个代入感——比方说描述“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这么个情节,只需三个镜头,李寻欢握刀、刀中靶心、以及众人惊呼的场景就足够了。
按正常顺序,李寻欢和某人起冲突,对方挑衅,他握刀自卫,轻一抬手,飞刀正中对方喉咙,旋即周围人闯进现场,看到死尸,齐齐惊呼。
又或者是这样的一个情节:众人在商讨事宜,忽然铎地一声,大家闻声望去,见飞刀扎在壁板上,再一细究,原来是小李飞刀!众人愤怒之时,纷纷回首,发现李寻欢满脸惊讶地站在不远处……
这些表达方式其实都没坏处,皆是由以上三个环节构成,它们足够描绘出个具体的故事情节。
可是流量时代的大镜头,倾向这么个情节:虚晃的人眼;接下来手指一翻飞,一个特效长镜头跟随飞刀运行轨迹;最后人倒在地上,死不瞑目,然后周围人一窝蜂围上,个个面色惊恐,场面缭乱,喊叫高呼。
这两种拍摄的手法,差异在于各片段的主体。
前者三个片段的主体分别是李寻欢、刀、以及众人——但组合的效果,无论是李寻欢的神情,还是飞刀技巧的精湛,以及众人的反应,都是为衬托李寻欢的厉害!
而后者则把技巧凝聚运动轨迹和氛围渲染。
一个重心是人;另一个重心是技巧和氛围,对不对?
前者适合讲故事,后者更容易炫技能——但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故事性、可读性和代入感,足够比镜头画面及技术要高超。
影视技术不单单是非要在一群打斗中加入扰乱观众眼球的炫彩特效;更多应该是像《阿甘正传》中漫天飘洒而下的羽毛。
“追踪戏时可以这么拍!”我指着分镜稿,与包阳阳讨论,“在这条路中设几个固定机位,镜头先是一路追踪下去,然后切过去……!”
我的手指在图纸上指指点点。包阳阳点点头。他是个摄影师,自然比老王那种外行人容易听懂多了。
我解释的手段采用的是李安的《卧虎藏龙》!
他当年在电影中夜间的追踪戏,用‘切’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