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白,对彼此的心事心知肚明,却个个缄默不言。一种隐藏的默契像座桥梁般架在两人之间,彼此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一次,两个少年像往常一样翻墙去电影院看电影。残破的黑夜中,两人躲在影院的破旧椅座里看缤纷色彩的人物在银幕上晃动,其中一个少年盯着屏幕,忽然说:“我也想拍电影。”
他的朋友看着他。
少年道:“如果我是导演,这部电影会这么拍……”
他拿手指比划一下,两手倒扣,将银幕的画面放入一个手指组成的框中。银幕泛着白光的场景在他的手指间跳动。他的朋友说这不可能成功的。
“我一定会成功的。”少年说。
接着他请求他的朋友帮助他,朋友想了一会儿,答应了。两人一起找来电影观摩,去租书店的架子上找影视拍摄教材。他们从旧货店淘来便宜的镜头,把镜头固定在拖把棍子上,练习拍摄。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这很快乐。
这之后,高考的压力,老师的就业建议,让友谊备受折磨。少年住在小巷的小店里,父亲早逝,靠母亲日夜操劳,经营管理,才勉强支撑着家庭。他朋友的父母是纺织厂的员工,希望儿子能够像普通人,考上大学,找份工作,成家立业,贴己家况。
两人原本还在坚守着梦想,老师觉得这样不对,就劝班上的文艺委员李小薇去做说服工作。
“马上要高考了。”
李小薇弯下膝盖,蹲在破旧店铺的空地前。两个少年在空地上对着镜头和破旧的摄影教材书,试图借助已有的空间创造拍摄场景。
“恩。”
“你以后想做什么?”
“……”
“当导演可以以后啊,考上大学后。”
“我等不及了。”
“阿姨会伤心的,还有……”
“我爸以前就想当导演,但是他死了。”
“……”
李小薇站起来,生气地道:“我是为你好!”她离开店铺,临走前望了少年一眼。
……
因为李小薇的到访,两个朋友间发生冲突。少年的朋友怪他态度不好,少年却觉得朋友在女孩身上分心多,对不起曾经共同的理想。
朋友之间产生分歧,后来大打一架。
店铺中的易碎品被砸破,两人友谊终结。在夜晚的店铺中,少年的母亲从菜市场回家,她看到满地狼藉,以及靠在老式沙发一角睡着的少年,她没有说话,只是把屋子里残碎的瓶罐收拾好,往少年的身上丢了一件外套。第二天一早,起床后的少年在餐桌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不要学你爸。”这是他母亲留给他的纸条。
少年期于母亲的期望,重新回到学校。
普通人与导演思维观念的不同,令他产生复杂的心理,朋友回来了,喜欢的女孩也高兴了,这本该是庆幸的,可是他的心里却产生了重重的失落。有一次,他在校外,在长长的铁路货车上端的桥上,遇到他父亲以前的同事,对方知晓他希望成为导演后,殷勤地建议他到他父亲原先的影视公司应聘。少年的选择是……
……
我匆匆翻了后面几页剧本,心里有了别样的想法。刘中悟在这戏中下了功夫,他似乎投入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其实,这部剧本挺打审核的擦边球,有许多环节设置不好,根本就通过不了。
比方说,偷偷翻墙进电影院这种公然的逃票行为。像这一类,审核时很难成功。所以刘导就索性设置为电影院的老板同情这丧父的少年,偷偷买了票,对他们的行为装作不知道。至于租书店怎么会有电影学习教材这回事,他也补充为这个院线老板偷偷摸摸地买书捐过去。少年的母亲,虽然状似不愿意儿子从事这条路,但也暗暗跑书店打听,她遇到被撞破的老板,用感激而歉意的一笑回馈了对方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