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您说不法分子,您的意思是不是,国内不法分子很多啊?”
这话就有点意思了。
我不由皱眉,问她是哪家媒体。
她客客气气报了一个三流媒体的名字。我瞬间不说话了。周围的其他记者也忽然意识到点什么,别看平时挺爱打听别人小道消息,胡乱挥舞笔杆,制造点假消息,但意识都还敏感的。
他们一下子齐齐说起电影的事来。
夸之前的《梁祝》好看,问有什么技巧。这其实也挺好说几句的。因为徐克的电影,有它独特的特色——色彩饱满。而我就“借鉴”了这套。大陆不少导演用不上这些,或者单纯为表现美与艺术,但徐克电影中用来渲染气氛,进行力量冲突的情况更多。
比如《青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那抹翠绿,那抹鲜红!
《梁祝》也一样。
自始至终有这种色彩运用。
打比方最后哭坟,红白黑,颜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在全篇电影中加了点青灰色,压抑、悲痛、肝肠寸断。
光的运用(如太阳光,烛光)和青色(山水树木)等颜色进行缓冲,让电影整体基调从前半段的暖黄色转化为后半段的青灰色,观众的情感,自然会随之改变。
记者边听边点头。
可接着一琢磨,有点不对味。
“这、这怎么像学生答题啊?”有记者小声说。
因为这本来就是答题啊!
“不然,怎么回答?”我乐呵一下,“你答给我听听,让我学习一下?”
“……”
对方哽了一下。
“我以为会说点感性的东西。”接着有其他记者插口。
“唔,我不太擅长说些感性的话。”
“可人家都说,电影是感性的啊!”那记者说道,“拍电影的人都是感性的,只有感性,才能拍好电影!”他一语既出,周围的人纷纷认同,皆点头称是。
我笑了一下:“电影是感性的,电影人也是感性的,可创造电影的过程,可是理性的啊!”
我又补充道:“如果仅仅想问别人感性的结果,那听什么UP主的话,要比采访我,更有用得多!”
UP主们会把故事大概说一遍。
然后再附会地添加点深意。
我在心中补充道。
这些话,自然没有说出口。
“哈哈哈!”众记者大笑出声,他们不知道我的腹诽,但对我之前与某UP主的争论还是有过耳闻的。
“我是知了网的博主。”旁边有人弱弱地说。
“哦。”
众人一阵沉默,笑声无影无踪了。
“我能采访你吗?”那名记博主快要哭出来了。他估计没想到,上头直接给他安排了这么个差事。
我用力点点头。
“我认识你们以前的大老板。”我说,“上次和明秋先生说了几句话,我们得出一个共识——他当初跟我说,不想干了,想投资其他的行业……他现在转行了吗?”
小记者:“……”
卧槽!!!!!
怎么发展得和我想象得不一样,不应该你死我活,互相不来往吗?怎么成为好朋友似的?难道说,像这些大佬们,私底下都是好朋友?!
我留给他一个高深莫测的眼神。
虽然隔着个墨镜,对方仍就感受到了。他勉强打起精神,怯懦地望了我一眼:“我想问一下,大神对艺人谈恋爱的看法。”他虽然怕我,但更怕不给他工资的人。所以问题还得要问出口:“听说,演员很容易在片场陷入爱情……”
“很容易吗?我不太清楚。”我说。
“……大、大概率上!”对方结巴了。
“样本多少,基数多少,调查有多少?”我提出几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