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信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当然存在着一些遗传因素。但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对于自信的形成才是最为关键的。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往往小时候很有自信,但长大后的一件小事就能够改变他的这种自信。
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没底气,变得自卑了起来。当然也有小时候不自信,长大后变得自信起来的例子。
我在这要说明的是,影响自信形成和转变的诸多因素中,外界环境这一因素是主要的因素。
所以,人的自信大厦很容易倒塌,因为它依靠的是不牢靠的外界之物。也因此,专家们在对待缺乏自信的病人时,往往采用的是内在暗示法,也就是让病人自己在潜意识里生成一种自信的意识。
如此一来,就能为一个人的自信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了。
久而久之,只要很好地控制着这个人的外界环境,避免那些打击这人自信来源的情况的出现,那么这个人的自信便会从内到外生出根来。
像方月这样的情况,就属于碰触到了打击甚至是毁灭自信来源的情况,她的自信大厦不崩溃才怪呢。
你也看到了,她最后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疯狂。这就是一个人在瞬间丧失自信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关于方月的自信问题,我想要说的就这些了。今天写这封信的目的,主要就是跟你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真心期待咱俩的再次交谈。再见了,我的聆听者,我的对手,我的…朋友。
”
朋友?
傅斯年一听到对方说出这个词,心里面就很不是滋味。
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侦探身份,也一直秉承着身为侦探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可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不管使用什么手段,不管做出怎样的努力,他根本就碰触不到对方的影子,就只能靠着对方这样看似友好的行为的怜悯艰难度日。
放下了手中信,傅斯年的心中很是烦躁,原以为自己已经能够正视这一切的一切了。但是他同凶手交谈的越多,他的心里就越发得不能平静。
他一方面不想被对方的思想所同化,而另一方面又找着各种借口去感受着对方的思想对自己的所谓冲击。
最近他发现,这种冲击越来越弱了,那种挣扎也越来越无力了。这,这是怎样的一种征兆呀?
这分明就是要逐渐被那家伙的思想给同化的征兆啊。
他不想这样,也不能这样。
已经有一个人性演说家被那家伙的思想同化了,而且影响他的仅仅只是一封信。如今的自己都已经感受了这么多封信,理应产生一定的抗体了。但实际上,自己似乎越陷越深了。
心境不能平静的他,在一声长叹之后,小心翼翼地将那封信收了起来,同以前的那些信放在了一起。动作很轻,带有一种呵护的味道。已经好久没出去走动过了,今晚他便打算出去走一走。
走在没怎么有人的街道上,他前进的脚步突然间慢了下来。
不记得有多久没这样悠闲地在户外散着步了,好像从他决定成为一名侦探起,这样的时刻就变得少了起来。
他每天的生活无不围绕着推理,他反复磨练着自己的思维和逻辑,从中寻找着一种受虐的快感。
说句老实话,他一开始想成为侦探只是很单纯地喜欢推理带给他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刺激感,更多的是想通过推理来使自己出尽风头,而不是为了什么伸张正义。
在那起案子之前,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什么才是身为侦探的真正意义。就是因为那起案子,因为在调查的过程中他的屡屡受挫,因为他从中体验不到推理带给他的快感,而是被推理折磨得死去活来,差一点就崩溃了。
事实上他已经崩溃过了,要不是江海柏的突然到访,他一定会被米风歌默的那起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