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三百万的收获(2 / 2)

众脱贫,解放生产力,进入工业化是唯一的办法。

而要想解放生产力,进入工业化,就需要大量的,各专业的人才来推动。

而人才,是需要教育来培养的。

千言万语汇总成一句话,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于个人,于国家大局,皆是如此。

也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张桂芳老师生前,才会积极推动教育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有学可以上,有书可以念。

可惜,张桂芳老师没来得及看到那一天,便撒手人寰。

而江山他们站着的这片地方,就是张桂芳老师的殒命之地。

江山,李潇潇,龙文南,他们都是贫苦家庭出身,看到面前这落后贫困的一切,不仅没有丝毫的嫌弃,反而还觉得有些熟悉。

但更多,是感慨。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他们已经摆脱了贫困,迈入上流阶层。

吃香的喝辣的,衣食无忧。

甚至吃穿用度,都要用高档货才行。

但很多穷苦民众,生活依旧是毫无改观,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

站在个人角度,他们如今的优质生活,都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得来的,不靠谁,也不欠谁。

但严格起来,个人努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吃到了时代红利,踩中了时代风口。

基于此,江山一直都抱着一个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的日子已经过来了,现在,轮到兼济天下的时候了。

等把事情处理好,江山决定,继续推进教育普及,完成张桂芳老师的遗愿。

找了个饭馆,简单吃了点东西之后,江山他们便去视察,位于乡镇上的建校项目。

资料显示,该乡镇的建校项目,拨款资金高达三百万。

江山倒是要看看,这三百万,砸出了什么水花。

不多时,一行人抵达了目的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乡镇上原先的老学校。

一栋两层楼的瓦房,一共十二间屋子,刚好是一到六年级的教室。

每个年级两个班。

旁边还有一栋红砖砌成的楼,那便是教师们的办公室了。

条件所限,教师们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上下学之后,都得和学生们一样回家。

老学校的边上,就是教育基金投资的建校项目了。

虽然才刚打好地基,但从地基就能够看出来,最后落成的教学楼,是很大的。

这意味着,能容纳更多的孩子上学。

当然,同时这也明了,教育基金投资三百万下去,最终收获的,仅仅只是一个地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