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哭声(1 / 3)

&nn&nrred>

第一天的考试已结束,相比中午,考生和家长们的时间也宽裕许多,不用急匆匆的返回消息,反而能够站在校门口,探讨一下今日的得失。

不像是后世,现在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都不怎么懂得心理因素,有的家长自己着急,看儿子女儿表情不好,就当场拽着问成绩,问着问着,就有人哭了出来。

一个哭了,就有两个哭的,不多长时间,考场门口已经哭声一片,原本跌跌撞撞走出考场的王国华,呆在当场,反而哭笑不得,最后,听着考生家长老师和学生们的对话,他勉强笑了一会。

王国华考的也不太好,但在这有点特别的考试中,反而答出了一些冷门题,比如螺旋测微器,杨锐的实验室里就有,西堡中学的学生们做实验的时候都做过,有这么一层感性的认识,再看数据,就没那么困难了。平面镜和凸面镜也是一样,它们同属于较为偏门的教学设备,普通学校连购买正常的教学用具都没条件,自然不会买这些东西,杨锐的实验室却像是买大白菜一样的买了过来。

当然,有教学用具也不见得就一定能答出题目,但就平均得分来说,鸿睿班在这一项上,明显是跑赢了大多数人。

其实,这也就够了。

高考就像是身后有熊追,你是跑不赢熊的,无论学生的成绩有多好,只要这个世界上的知识没有被穷尽,选拔性考试就一定会分出层次来,所以,高考的关键是跑赢同时代的大多数人,而不是跑赢知识。

这就是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好于美国学生,东亚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好于欧美学生的主要原因。

同时,这也是高考专门学校为人诟病的原因,用“素质”教育的心理来思考:所有人都不要拼命学习,就算分低,还是那么多人上大学呀。

但是,作为当事人来说,与其期盼改革制度,不如顺应制度,找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比如:努力读书,使用题海战术,读高考专门学校,出国读书,认一个有实力的干爹……

当然,对于80年代的学生来说,除了努力读书,他们什么都没有。

要到1984年,中国才会有各种制度和特招,究竟有多少低分高能的学生因此得幸,不得而知,究竟有多少低分低能的学生因此得幸,也不得而知。

但是,要是84年以前的中国高考是超级公平的,想来是没什么问题的。

明确的规则,公平的考试,用分数说话,分高者享受国家拨款的高等教育,分低者回家种田做工,就考试本身而言,这就是人类历史上最公平的考试。

然而,公平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

杨锐听着周围各色的呼声、叫声、啜泣声,也没有急着回去,心中突然有种俯视的悲怆。

今天站在这里的学生和家长们,十之七八将会失望而归了。

诚然,全国的有幸参加高考的176万学生,将有39万人能够成为大中专生,但是,39万名额,并不是公平分配的。

就比例来说,直辖市的会更高,大城市的也会更高,小城市的次之,农村学生最少。

杨锐等人所在的考场是一中的初中部,分配到这里来的一中学生很少,甚至平江的学生都很少,大部分来自下面的县镇,而这些学生,恐怕连十分之一的名额都拿不到,至于本科,更是只有几十分之一的机会。

“真难啊。”杨锐叹口气,揪住王国华,返回招待所。

鸿睿班的学生,排成一个稀疏的长队,在斜阳的掩映下,静静的行走。

身后,依旧有哭泣声做背景。

王国华低声问杨锐:“我有几道题没做出来,这算是考砸了,还是没考砸?”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