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纠结(1 / 3)

被杨锐逮住的小牛名叫苏先凯,才从大连轻工业大学毕业三年,而在杨锐的记忆里,这位最终凭借酶学方面的研究,荣登工程院院士的宝座。

真正的未来大牛,现役小牛!

杨锐恨不得抱住这家伙的简历亲两口,有这样一货加入,他的仪器才不算是白瞎了!

成功无侥幸。

任何一名能做院士的研究员,都是难能可贵的。

基本上,除了某些特别的人物,工程院院士差不多就是终身学霸的典范了。

小学初中和高中自不必说,都得是人中学霸,进入大学以后,更是院士级学霸爆发的最佳时机,可以说,一名工程院院士在初级教育阶段,可以是学业上的中产阶级,但在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工程院院士一定是学业上的富豪阶级。

当然,大学本科教育终究只是高等教育的起始点,要想成为工程院院士,少说还得有二十年的学习时间。就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说,这二十年可以是继续读书,也可以是边工作边读书。

但无论是80年代的中国,还是21世纪的中国,持续读书的效率还是最高的,而可能成为院士的学者,在这段时间里,也必须力压群雄,如此方能争夺更多的资源,进入良性循环。

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对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依旧是基础,只有那些博士成绩好的研究者,也就是说,只有博士中的学霸,才有机会进入强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成为一名光荣的头犬。

这个阶段,成绩好的头犬会得到教职或研究机构的正式职位,从而拿到社会平均薪水,成绩不好的就只能以博士后的名义继续努力,拿最低保障金。

因为博士后不是学历,所以,续读博士后是一种很不经济的选择,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不管怎么说,两年或者三年的头犬生涯之后,一名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才算是入门。

更残酷的是,只有优秀的头犬,才能进到研究快车道里去。

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意味着流失在外的小牛是极少的,像是苏先凯这样现状不佳的小牛更少。

毕竟,绝大多数的小牛都是本科阶段的学霸,这意味着他们即使找工作,也一定能找到很不错的工作,而大部分的小牛并不会选择直接工作,他们会尝试通过选拔,前往美国等发达国家,做公费留学生,例如未来的超级大犇施一公,就是从清华提前毕业,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路读到了博士,并在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做博士后证明了自己,继而用了十年时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随之回国,积累声望,点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成就点。

从接受高等教育开始,施一公基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他的履历也可以看做是终身成就奖的最简洁路线,而他在国外的十八年,也可以说是学成归国的最短时间。

乡间学人用锄头,半日可归;外出学习挖掘机,半年可归;求学海外学习挖掘机制造,五年可期;求学海外学习工程制备有序介孔材料,十五年不成,三十年不慢。

杨锐收到的这份来自苏先凯的简历,起点却是不高。

大连轻工业大学和清华之间的距离,少说有三四个台阶,这说明他的高考成绩一般,毕业以后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校,这对院士之路来说,也属于浪费时间。

总算也不是傻的,还是向杨锐递了简历,不用说,是一万元的起始经费吸引了他。

这笔钱若是用的好了,有机会做出一篇足够评教授的论文。

杨锐心里千回百转的将“苏先凯”的简历抽出来,交给今日同来看简历的许正平,道:“你看看这位。”

选定的人将与许正平共事,自然要征得对方同意。

许正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