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一场单独活动,并当众宣读论文,对杨锐来说,也是件很新奇的事。
并不是说此事本身有什么新奇的,它的外在形式,与普通的讲演别无二致,但是,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的核心,在于单独和宣读两点。
要形容一下的话,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就相当于厂商为一款新产品做一场单独的发布会。
普通的学者发布论文,就相当于厂商出了一款新产品,然后在报纸上打广告。厉害一点的学者,在高端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者参加高端的学术会议,就等于厂商参加了集体展会,例如某车厂参加车展一样。
然而,单独的当众宣读论文,厂商承受的压力就大了,等于为一款新产品专门做一场展览一样。
这对厂商本身的名气有要求,对产品也有要求。
如果可能的话,杨锐倒是希望新写一篇论文,再做这样的当众宣讲。
可是,站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角度上,杨锐现在做的全自动荧光染料标记法,却是已经绰绰有余了。
他们特意在宣传的时候,加上了PCR的字样,从而吸引到了诸多的媒体参与。
有媒体,有观众,谁还在乎内容怎么样呢。
没人指望杨锐动辄拿出跨时代的技术出来,事实上,能刊登在《科学》上的文章,本身已经够厉害了,远远超出CNS级的文章,虽然每年还是会有,但多数是学者们数年潜心研究之功,最起码,也是一箩筐的灵机一动汇聚而成的,又岂是说来就来的。
只不过,站在台上的时候,杨锐总还是希望自己拿出来的东西更好,准备的更充分。
然而,这个世界上,原本并没有什么人,是真的能充分准备起来的吧。
杨锐这么想着,静静的等待着主持人的串场。
今天的主持人,是来自瑞典科学院的辛克莱,他同时也是多届诺贝尔化学奖的五人评审委员会成员之一,虽然早在80年前后,辛克莱就淡出了诺奖圈子,但他只要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成员,就已经代表了大量的信息了。
最起码,瑞典科学家对杨锐的关注度,会提高一个档次都不止。
仅此一点,杨锐就觉得此次宣讲没有浪费。
“现在,有请PCR的创世人,令人敬仰的科学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学家杨锐先生……”辛克莱的声音突然高昂起来,并且带动了一阵热情的掌声。
杨锐深吸一口气,就此上台而去。
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大会堂弄不好就有百年历史了,站在台上望过去,密密麻麻的人头,数量很是不少。
要是看的更仔细一点,还能发现,一堆聚集起来发型乱的都是中老年学者们,人头与器械共舞的都是媒体记者们,皱巴巴的人头和板正的西装的是文青型的各界人士,板正的西装和肌肉健硕的团队是——我了个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团队。
杨锐一眼就望见了人群中的日本和服,暗忖日本学者在瑞典竟是如此玩的开?
再仔细看,只隐约间觉得好像有纹身在日本和服男周围的人身上显露,不禁奇怪的皱眉。
掌声停歇,杨锐也没时间乱看了,调整了一下话筒,就缓缓开口道:“感谢大家的到来……”
来自意大利的马塞勒斯停止了鼓掌,摸摸发红的手掌,再问身边的人,道:“这就是做出了PCR的杨锐?看不出来啊。接下来呢?他得讲多久?”
“一般的流程是一两个小时,也有更短更长的。”来自那不勒斯大学的真学者摸了一把头上渗出来的油,很是心虚的回答。
马塞勒斯瞪了他一眼,道:“你好好听着,有什么新消息,立即反馈给我,明白吗?一秒钟都不许耽搁。”
“是……但是,这样的场合,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