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四大名相——王珪(1 / 2)

王珪,字叔玠,扶风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乌丸王氏,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受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贞观年间,征召回朝,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礼部尚书、魏王老师,封永宁郡公。

王珪,年轻时性情淡雅,志向深沉,不重名利,从不随便交结朋友,深受叔父王頍的赞赏,被召入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参与校定图书典籍。王頍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隋炀帝,兵败被杀,王珪是王頍之侄,按律应当连坐,他逃到终南山中,隐居十余年。王珪隐居终南山时,与房玄龄、杜如晦交好。一次,母亲李氏道:“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看看。”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道:“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

李渊攻入关中,拥立代王杨侑为帝,进封唐王,册长子李建成为世子,王珪得到丞相司录李纲的举荐,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李渊受禅称帝,建立唐朝,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王珪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后改任太子中允,深受李建成器重。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王珪未能劝导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流放巂州。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立为皇太子,不久继位,王珪与魏征一同召回朝中,出任谏议大夫。唐太宗追封李建成为息王,以礼改葬,王珪与魏征等原东宫属官一同前去送葬。唐太宗对群臣道:“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我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王珪进言道:“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唐太宗遂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王珪问道:“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唐太宗道:“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王珪答道:“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唐太宗醒悟,命将这个美人放出宫去。

太常少卿祖孝孙奉命教授宫人音乐,不称太宗心意,受到责怪,王珪与温彦博谏道:“孝孙乃是高雅之士,您让他去教宫女,进而又责怪于他,臣认为与礼不和。”唐太宗大怒:“朕将你们视为心腹,你们就应竭忠对我,现在却附顺臣下欺罔君上,难道是为祖孝孙说情吗?”温彦博急忙谢罪,王珪仍道:“陛下以忠直责怪我,难道我现在说的话含有私心吗!这是陛下有负于我,并不是我有负于陛下!”太宗默然。

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唐太宗呈递密奏,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王珪以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

王珪兼任魏王老师,负责教导魏王李泰,他以老师自居,坦然接受李泰的拜礼。当时,李泰请教忠孝之事,王珪道:“皇帝是你的君主,侍奉他要竭尽忠诚;皇帝又是你的父亲,侍奉他要竭尽孝心。尽忠尽孝可以树立自己,可以成就美名。汉东平王刘苍曾说:‘为善最乐’,希望你记住这话。”唐太宗得知后,高兴地道:“李泰可以不犯过失了。”王珪上奏道:“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都要下车行礼,这不符合礼仪。”唐太宗不高兴的道:“你们为彰显尊贵,便轻视皇子吗?”王珪与魏征极力劝谏,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