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宁,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雍州高陵人,鲜卑族,唐朝宰相,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初仕隋朝,授冠氏县令,晋阳起兵后,投奔秦王李世民,出谋划策,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封黎阳县公,担任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教导皇太子李承乾,直言进谏,不为所动,晋王李治成为太子,授予太子左庶子。唐高宗即位,历任侍中、左仆射、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燕国公,位列宰相,监修国史。唐高宗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于志宁因立场不明被罢去相位,不久便为许敬宗构陷为太尉长孙无忌党羽,左迁荣州刺史,后改华州刺史,于志宁请求退休,病逝时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师、左光禄大夫、幽州大都督,谥号为定。
于志宁,北周太师于谨的曾孙,隋末曾任冠氏县长,后因山东大乱,弃官回乡。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入关中,于志宁到长春宫拜见李渊,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等人一同辅佐李世民。
李渊称帝,是为唐高祖,封李世民为秦王,加封天策上将,并开设文学馆。于志宁被授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皇太子,不久继承帝位,是为唐太宗,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唐太宗在内殿宴请近臣,问道:“志宁在哪?”有司答复道:“敕令召见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只是四品官。”唐太宗遂特命于志宁参加宴会,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朝廷欲设立天子七庙,群臣都建议以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始祖,于志宁却以李暠没有开创大唐基业为由,加以反对。唐太宗欲任命功臣为世袭刺史,于志宁进谏道:“这样做会使后患无穷,不是长久之计。”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皇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唐太宗大喜,赐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
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唐太宗将他夺情起复,命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谕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需要教诲,请你以国事为重。”于志宁只得复职。当时,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数月不停工,又沉溺于歌舞。于志宁进谏道:“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宫廷警卫不能盘问。警卫在宫外,奴隶在宫内,怎不令人担心呢?东宫里多次响起鼓声,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殿下能不想想吗?”。
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还任用许多宦官,一同作乐,于志宁又劝谏道:“宦官身心都不健全,善于阿谀逢迎,靠着主子受宠作威作福,凭借上传下达制造祸患,所以历代都有宦官之祸,导致国家覆灭。如今殿下周围任用的全是宦官,轻慢高官,欺压朝臣,使得品级混乱,法度废弛,连路人都觉得奇怪。”太子更加不高兴。
后来,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相互狎昵,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于志宁再次进谏:“东宫仆役都有父母儿女,不许他们休息,有失宽厚仁爱。达哥支等突厥人,人面兽心,难以教化,把他们引进内室,甚为不妥。”李承乾大为恼怒,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刺客不忍下手,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唐太宗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唐太宗还抚慰他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不久,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
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命将其即刻斩首,于志宁劝道:“春季不宜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