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京兆雍州长安人,唐代着名高僧,唯识宗创始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又称灵基、乘基、大乘基、基师,或单称基,法名“窥基”,被尊称为“慈恩法师”。貌魁伟,禀性聪慧,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习梵文及佛教经论。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断世欲,行驾三车相随,前车载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遂有“三车法师”之称。
窥基,出身将门,少习儒经,善于属文,母亲裴氏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九岁丧母,平时常感孤单,渐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二十五岁参与译经,玄奘译唯识论时,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三师共同检文、纂义,以议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独留窥基,遂参糅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成唯识论。
玄奘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玄奘主译辩中边论、辩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皆由窥基笔受,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皆作述记。后游太行、五台山,宣讲大法,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之正义,着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而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
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从事于传译事业,并很注意物色、培养传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窥基,见其眉目秀朗,举止大方,便有意度他为弟子,亲自去和他的父亲商量,得其允许。但因为窥基出身贵族,出家须经手续,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随玄奘迁入大慈恩寺,有朝命度窥基为大僧,并应选学习五印语文,这时他年二十三岁。
玄奘在印度,将着名的十大家的注释都搜集了回来,开始翻译时,拟将十家注释各别分译。但不久,窥基就向玄奘建议:将十家的注释糅合起来,成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后人无所适从。玄奘同意他的建议。窥基自己说这一部译典是“商榷华梵,甄权重轻,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对于十家疏义,采取了护法的注释为主,加以抉择组织。这种糅译的体裁是窥基独创的,他在《唯识枢要序》里说:“虽复本出五天,然彼无兹糅释,直尔十师之别作,鸠集尤难,况更摭此幽文,诚为未有”。可见他对于本论的译成,是有创造性的贡献的。《唯识二十论》,原有后魏瞿昙般若流支和陈真谛的两种译本。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今我和上三藏法师玄奘佼诸梵本,睹先再译,知其不闲奥理,难具陈述……基受旨执笔……删整增讹,缀补纰阙,既睹新本,方类世亲”。这段话是他对于佛典新、旧译本优劣的总评,也说明了新译是从那些方面来校正旧译的。
玄奘在译经期间每“黄昏二时讲新经论”,“译僚僧伍竞造文疏,笔记玄章并行于世”;玄奘在印度所学的微言大义,就通过这种方式流传。窥基随侍受业,多闻第一,他又是当时造疏最多的一人,称为百部疏主。他的注疏,很多是在玄奘亲自指导之下写成的,如《成唯识论述记自序》说:“凡兹纂叙,备受指麾”。《唯识二十论述记自序》说:“我师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随翻受旨,编头述记”。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难,随时向玄奘请示,惜《二十论》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着作是在玄奘去世后才着手写的,如《杂集述记·归敬颂》说:“微言咸绝杳无依,随昔所闻今述记”。这些述记,大体上包罗了玄奘学说的主要内容。共四十三种,计现存三十一种。其所注疏的经典,除《金刚般若》、《法华》、《弥陀》、《弥勒》、《胜鬘》等经外,其余所释诸经论本文,都用玄奘译本。
窥基的着作,善于提纲挈领,建立体系,如《法苑义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