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栖筠,字贞一,赵郡赞皇人,唐朝中期名臣,宰相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祖父。出身赵郡李氏西祖,庄重寡言,体貌轩特,授冠氏主簿。安史之乱时,赶赴灵武,李亨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工部侍郎。唐代宗即位,得罪宰相元载,迁常州刺史,册封赞皇县开国子,迁苏州刺史。有“赞皇公”、“李西台”之称,郁愤成疾,病逝时年五十八,追赠吏部尚书、司徒,谥号“文献”。
李栖筠,自幼丧亲,气度高远,为人庄重寡言,体态轩昂、样貌卓异。喜爱读书,知识渊博,文思敏捷且简扼,不随意交游。李栖筠的族子李华,每每称其有王佐之才,士人也很仰慕他。最初住在汲县的共城山下,李华坚持请求他参加科举考试,李栖筠以高第中进士,之后被调授为冠氏县主簿,郡守李岘视他为布衣之交。后来,李栖筠远赴安西都护府,进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幕府,担任节度判官。封常清被召回,临行前,封常清表请李栖筠暂摄监察御史,兼行军司马。
唐肃宗在灵武登基后,调安西军入关平叛,李栖筠亲自挑选精兵七千,统军回朝,被擢升为殿中侍御史。长安被收复后,朝廷开始讨论如何处置接受叛军官职的陈希烈等数百人,时任三司使的李岘奉命参议,奏请李栖筠为详理判官。李栖筠推究这些人接受官职的原因,斟酌情理之间,悉心辅助李岘,最终使许多官员的性命得到保全,此事之后,李栖筠声誉日隆,超过了朝臣吕諲、崔器。
经多次升迁,李栖筠被授为吏部员外郎,判南曹事务。当时,遭逢大乱之后,铨选官吏的簿籍亡失,多有伪造冒名之事,李栖筠加以判析,条理分明,使小吏为之气衰,号称神明。后调任山南防御观察使,李岘被罢相贬谪,李栖筠受此牵连,被改调为太子中允,迫于舆论压力,才重新授官河南县令。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守卫河阳时,看重李栖筠的才能,邀请他出任自己的行军司马兼粮料使,之后被改命为绛州刺史,屡次迁升为给事中。
礼部侍郎杨绾认为进士不经乡举,只考察辞赋之类的虚浮文章,不能得到士人的真才实学,于是奏请设置五经秀才科,唐代宗诏令群臣商议此事,李栖筠与给事中李廙、尚书左丞贾至及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等均支持杨绾的奏议,后来,李栖筠升任工部侍郎。
关中地区,素来倚仗郑国渠、白渠以灌溉农田,而权贵壅塞上游,以获取水硙之利,这样的水硙竟有近百处,夺去了农田用水的十分之七。李栖筠就任后,奏请将这些水硙全部拆毁,每年由此多获两百万的租赋,百姓也倚仗他来得到收成。至此,李栖筠已有当宰相的声望,宰相元载得知后,颇为忌恨,于是外调他为常州刺史。
常州遭逢大旱,许多平民被饿死,李栖筠于是开凿沟渠,引长江水灌溉田地,使常州得到大丰收。宿贼张度占据阳羡西山作乱,朝廷累年攻讨,都未获成效,李栖筠发兵进击,将其党羽全部消灭,州境得以安谧。稳定了常州局势之后,他开始建设学校,在学堂上画《孝友传》,向诸生展示,又举行乡里的饮酒之礼,使“登歌降饮,人人知劝”,起到了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作用。因为杰出的治绩,李栖筠被朝廷进授为银青光禄大夫,封爵赞皇县子,他的一个儿子还被封授为官,常州百姓感念李栖筠,为他刻石颂德。
苏州豪士方清趁荒年招诱流民为盗,聚众数万,活动在黟、歙一带,阻山防御,使东南地区深受困苦。代宗命李光弼分兵进讨,正逢平卢行军司马许杲自恃有功,擅自留驻上元县,有窥探江南的意图,朝廷不愿连连兴兵,便拜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以图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后,张设武备,派能言善辩之人携重金犒劳许杲军,使士兵心悦诚服,许杲的阴谋不能得逞。许杲大为惊恐,于是聚众渡江,在掠夺楚、泗一带后溃散,事变之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