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使河北的景城、河间、信都、清河、平原、博平六郡纷纷结营自守,倒向李光弼一方。李光弼利用这一时机,急攻赵郡,仅用一天时间,赵郡守军便投降,唐军士卒入城时,多有抢掠,李光弼亲坐谯门,将他们抢来的财物全部归还百姓,城中军民大悦。
之后,李光弼进攻博陵,未能将其攻克,于是与郭子仪撤回常山,史思明派兵跟随其后,一路得到叛军数万人的增援。郭子仪则在数次击退叛军后,在恒阳“深沟高垒”,严阵以待,采取“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的方法,使史思明等部疲于奔命,不得休息。数日后,李光弼与郭子仪都认为此时是出战的最佳时机,尽出全军,在常山郡以东的嘉山与叛军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部展开决战,大破叛军,斩首万计,生擒四千,史思明坠马,狼狈逃往博陵。李光弼再度率军围困博陵,军威大振,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杀死叛军的守将,重新归顺了唐朝,叛军老巢范阳郡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形势为之一变。
继续阅读
嘉山之战后,李光弼想趁势攻取范阳郡,以绝其根基,适逢潼关失守,长安沦陷,玄宗逃奔蜀地,人心惊骇,此事遂被搁置。唐肃宗遣使追命郭子仪和李光弼赶赴灵武,二人抵达,受到肃宗召见,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使相,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听闻史思明即将攻城,都非常害怕,想要筑墙抗敌。李光弼说:“太原城方圆四十里,叛军快到了才修墙,只能空耗人力。”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还在城上安装石炮,击毙大量叛军,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
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他又进收清夷、横野等军,击破攻击好畤、大横关一带的叛军分支,战后,李光弼转拜检校司徒。
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第一次重大胜利和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此战为后来胜利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胜利消息传到灵武,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兼同平章事,封魏国公。
肃宗再次诏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入朝,命朝中四品已上的官员都出城迎拜,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李光弼与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奉命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肃宗不相信诸将,故而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在获嘉击败叛军,斩首四千级,捕虏五百人,叛将安太清逃至卫州防守,安庆绪派七万军队援救卫州。唐军大破安庆绪,斩首四万级,缴获铠胄数十万,收复卫州。唐军又在愁思冈击破叛军,并趁势围攻邺城,安庆绪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出动十三万军队援救邺城。
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李光弼说:“史思明攻占魏州后,按兵不动,是想松懈我军意志,然后用精兵突袭。请让我与朔方军联兵进逼魏州,向史思明挑战,史思明有鉴于嘉山之败的教训,必定不敢轻易出战。这样旷日持久,我们就能够收复邺城。如果安庆绪败死,史思明就会失去号召力,难以指挥叛军。”因鱼朝恩反对,此事只好作罢。唐军“步骑六十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率五万精兵冲击唐军,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率部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