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笑笑,收好书信,不过手抽出来的时候又多了一张纸,随即递到张居正面前。
张居正从魏广德手里接过那张纸,打开看了起来,很快就嘴巴微张,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每日走在街上,时不时就闻到一股恶臭,还有满街的脏乱,感觉实在难以符合大明京城的景象。
实话实说,也就是这皇城和各家府邸还能住人,其他地方,啧啧......”
魏广德不断轻轻摇头说道,似乎很是惋惜的样子。
“善贷若不提,我还真想不到这事儿。”
张居正抚摸着额下美髯笑道:“当初来京城科举,还以为是全天下表率,但进城以后发现,貌似和老家差不多。
不过也没有多想,就以为天下所有城池都应该是这样。
如今看了善贷的提议,感觉非常好。
大明京畿,天子脚下,就应该有自己的气度,这京城的卫生,是该整治一下了。”
“嗯,等京城做好,也可以以此为例,在大明各地推开,也让那些藩国来人看看我大明气象。”
魏广德笑着接了句。
“嗯。”
张居正点点头,随即就说道:“我看,此事可行。
既然是五城兵马司主抓,那就由善贷来主持此事吧,顺天府全力配合,争取尽快把京城搞的干净些。”
北京是明清两代帝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到万历年间已有八十万以上的居民,至晚清内外城合计人口超百万。
由于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人们的活动不免会产生垃圾和排泄物,加之沙尘袭扰,随之就出现了环境问题。
明清时的北京给外来者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其高大雄伟的城墙,据说城墙顶部能并行十二匹马。
进入城内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衙署,城区市井繁华,商业繁盛,“都下生齿益繁,物货益满,坊市人迹,殆无所容”。
明代北京最繁华的街市是大明门与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据《皇都积胜图》显示,棋盘街上处处高张布棚,纵横夹道,货物形形色色,游人熙熙攘攘。
到清代,棋盘街发展出了热闹的商业街区大栅栏,人称“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
但就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还有着另一些让人难忘的记忆和烦恼。
后世人都知道首都的沙尘天气,实际上早在明代时就已经出现。
大风挟带着细粉似的尘土扑面而来,直到清代情况未有好转,“每当风起,尘氛埃影,冲天蔽日,睹面不相识,俗谓之刮黄沙,月必数次或十数次,或竟月皆然”。
北方的风尘让初来京师的南方士子很不习惯,来自福建的谢肇淛在笔记中写道:“燕、齐之地,无日不风;尘埃涨天,不辨咫尺。江南人初至也,甚以为苦,土人殊不屑意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而本地人对此却习以为常,北京无孔不入的风沙,在狂风吹袭之余,弄得室内到处“飞埃寸余”。遇到这样讨厌的天气,住户用纸糊窗来阻挡沙尘的侵入,“燕地风沙无微不入,人家窗牖多糊纸以障之”。
明清时期北京环境状况的还有一个很不雅观的现象,就是街上便溺,某些人随地大小便。
这在初到京城的外地人看来尤感惊讶,“北地粪秽盈路,京师尤甚,白日投裸,不避官长,体统亵越,小人相习而暗消敬惮之心”。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内卫生设施不足,缺少茅厕。
一般人家都不设茅房,妇女使用马桶,“城中人家都无坑厕,其妇女溺器,清晨则倾门外沟眼中。”
粪便倒入沟渠,使得沟渠不通,故而需要定期淘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