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2章 遭遇(3 / 4)

,不过装载量相对较小,通常一匹健康的成年马在平坦的路面上拉动农村常见的两轮马车,其装载量可以达到1000公斤。

四轮马车结构复杂,包括转向架和四个轮子。

虽然车厢更大,装载量更多,但其长度较长,操作复杂,适合在较为平坦的道路上行驶。

四轮马车在复杂地形上的操作难度较大,且需要更多的牲畜来牵引,也是限制四轮马车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是四轮马车的设计使得车厢长度可以达到两轮车厢的2倍以上,载货量也更多,且行驶更加平稳。

拿破仑远征俄国时期,辎重部队主要使用普通四轮马车和孔图瓦四轮轻型马车,普通四轮马车载重约30公担也就是3吨,而孔图瓦四轮轻型马车的载重量也超过1.2吨。

而在中国,最大的两轮马车载重量大约在1.8吨,需要9匹马拉载,还有7匹马的马车可以装载1.5吨的货物,这已经是两轮马车的转载极限了。

李成梁手里的马车,因为道路原因,每辆车也不过只能拉约一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就是七八石,在遇到坡度稍大的地方,还需要增加马匹数量或者用士兵推车的方式行进。

总之,他已经感觉到现在大明的马车,似乎已经限制了明军的进攻速度。

从这次追击战开始,罗汝芳和沐昌祚已经调动了他们能调动的所有骡马,但后勤依旧得不到保障。

这就让李成梁开始思考解决办法,而其中之一就是和魏广德闲聊时知道,在壕镜存在的四轮马车。

明朝那些人,对于壕镜这里出现的四轮马车其实并不上心,只是惊叹车厢之大和乘坐舒适,并没有考虑到军事需要。

即便是俞大猷,在没有亲自带兵作战感受到后勤辎重运输困难的时候,也不曾想到。

或许戚继光见到以后,会有别的想法,可他虽然在广东也剿过倭,但多是在潮州等地,却没有去过壕镜,自然没有见过。

之所以说四轮马车提到戚继光或许会感兴趣,自然也是因为戚继光大力发展的战车营。

为什么是偏厢车,可不就是为了减重,实际上戚继光的车营大多都是两轮车,辎营有一些四轮车,但转向依旧是难题,也即是靠马力和人力强行转向。

这样的战车,自然行动路线就有颇多限制。

戚继光知道这点,苦于没有解决办法,所以他如果看到壕镜的四轮马车肯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将其引进大明。

魏广德,自然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明军已经被后勤运输所困扰,只是和李成梁说起各地事时,当做新鲜事儿告诉李成梁。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他眼里,反正都是马车,两轮和四轮,貌似区别也不会很大。

李成梁相信,这份公文递到兵部以后,魏广德一定会看到,进而想到壕镜那边的四轮马车。

虽然他在缅甸赶不上了,可明军用四轮马车运输辎重,那以后打仗受到的限制也就小了。

至于地形原因产生的不适应,那不是他的事儿,是负责后勤的将官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路线。

等李成梁走进瑞波城,已经是半天以后。

这个时候就算站在瑞波城南门,也看不到戚继美大军的尾气。

戚继美是真不敢耽搁事儿,上次看在他大哥面色,李成梁已经放过他一次,所以这次他是带着兵马快速向南行进,希望早日赶到阿瓦城。

只是,出了瑞波城二十里地,突然前面十余骑斥候回报,大量缅军正向这里杀来。

听到缅军在此地反戈一击,可把戚继美吓了一跳,他以为应该是在阿瓦城外和缅军交战,此时他的队伍拉扯的比较长,要快速集结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