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清丈之始(3 / 4)

人胆大包天,我堂堂大明或是连三百万顷地都没有了。”

张居正正色开口说道。

魏广德当然知道其中差距的原由,和后世人想的不同,毕竟田地不可能凭空消失,怎么会明初还有八百万顷田亩,怎么到弘治、嘉靖朝就只剩下四百万的数字。

其实,这个倒不是地方官府直接把数字减下去了,而是按照明朝的制度,进行了折田。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大明把天下田地分成三六九等,本意是为了均平地产。

毕竟,田亩有丰贫之分,总不能指望让下等田地和上等田地一样的产出。

若是均按亩征税,那下等田地一年的产出怕是连赋税都交不够。

于是明朝就规定,根据田地的等级按照不同面积计算。

比如地,一般是分为四级,每亩征税2升,那一等正地的面积就是三十步为一亩,二等正地则是四十步,三等正地五十步,最下等正地六十步一亩。

也就是说,四等地的面积实际上是一等地面积的一倍。

而田也是如此,上田190步,下下田则是300步,每年缴谷米5升。

所以,明朝地方官员把上等田地改变为下等田地,直接就会让地方上登记的田地数量大减。

经历几朝下来,田地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廷登记造册的田亩反而大减,甚至不到最初的一半面积。

地依旧是那块地,可田地等级不同,所以登记的田亩数量却在变化。

说白了,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很好,但是有些条款过于模棱两可,或者执行人的变化,导致很多政策走样变形,反而成了一些不法之人牟利的手段。

改动田地等级,不止是地方上的胥吏在操作,更是地方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的。

张居正的清丈田亩,除了发现隐田,最主要的其实就是重新划分田地等级,恢复朝廷田亩数量。

据说经过张居正清丈田地后,大明的在册田亩暴增到一千一百多万顷,其中除原本明初时期的八百万顷外,新增三百万顷当是这百余年来新开垦出来的田地。

“首辅大人所言甚是,善贷也认可,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若是不在朝堂上商议,后果疏为难料。”

魏广德依旧坚持道。

“魏大人,魏阁老,张首辅乃是老臣谋国之言,你何故推三阻四。”

王国光这时候插话道,“如今朝廷每年仅靠这三百万顷供养,早已入不敷出。

我看清丈田地也好,查查我大明的家底儿,到底每年该有多少税粮。

八百万顷和三百万顷,这可不是小数字,多少平民因此承担额外赋税导致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看,清查好,还要尽快下旨清查,疏百姓困苦,这才是我等为官之人该做的。”

张四维也点点头:“王大人所言甚是,若天下真有八百万顷田地,则平民多承担一倍赋税,也难怪这些年民力凋零。

魏大人,我等为官当为民做主,我支持清丈田地,疏解民困。”

“善贷,你看呢?”

张居正这时候也看着魏广德,缓缓问道。

“既然诸位大人都是如此看法,善贷继续反对反倒成了害民的罪人。

诸位大人若要上奏就随便,善贷也会自行上本议论此事。”

魏广德环视众人,最后还是开口说道。

不过那表情,此时就好像是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儿。

魏广德知道,随着今日内阁议论之事的传出,大明朝堂的争斗怕是开始了。

魏广德并不知道张居正当初推动此事经历了多大的风波才强推完成此事,但他清楚自己该怎么表态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