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章 魏府议定(3 / 4)

的奏疏送进来,全都是反对“夺情”,要求他回乡守制的。

不过之前吴中行的奏疏,魏广德已经批红送入宫中,但是这两天时间过去了,也没看到奏疏返回内阁。

可见,吴中行的奏疏应该是被留中,宫里并没有给出意见。

至于昨日赵用贤的奏疏,想来也应该是一样的结果。

再想到艾穆和沈思孝的联名奏疏,魏广德也不知道宫里到底能沉住气到什么时候。

但是,一旦宫里爆发,怕是就要对这些上疏之人举起屠刀了。

毕竟,宫里态度至少他这个内阁次辅还是知道的,那就是偏袒张居正。

到下午的时候,终于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十余名京官陆陆续续走进了通政使司,提交了他们的奏疏,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反对皇帝“夺情”。

魏广德把吴中行、赵用贤等人的奏疏排在一起看了一遍。

其中张居正的学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疏,说张居正夺情是“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惟今日无过举,然后后世无遗议。”

他直接认为的是如果张居正如此就可以“夺情”,那以后所有官员遇到类似情况,都可以谋求“留官守制”,致国朝纲领丧失,会遗患无穷。

如果说吴中行只是担心开了这个先例坏了纲常,那赵用贤上折弹劾张居正就是直接斥责他贪恋权位,认为不能援引前朝的故事为张居正夺情制造根据。

可以说,他们的奏疏一个比一个用词激烈。

不过,这个时候送进来的奏疏,也不是全部都是对此事持反对态度的,也有支持张居正的奏疏。

只是相对于反对者,支持的奏疏实在微不足道。

和魏广德考虑类似,就算此时内心认可张居正留任的人,也不会站出来声援他,因为从道德层面实在落於下风,他们只能用祖制来反对那些弹劾者的论断。

无论他们怎么狡辩,都被传统士大夫阶层所鄙夷,杨廷和的楷模在前,纲常伦理在后,张居正不配为相。

当初杨廷和打算离京时,京官们纷纷出面挽留,但杨都是不予理睬,真正做到不贪恋权势。

京城如此热闹,那些新科进士也都纷纷坐不住了,由邹元标带头,也开始上奏议论此事,最终目的自然也是反对“夺情”。

可以说,一时间张居正如同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都在拼命要求他回乡守制。

而这几天里,张居正就呆在府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日子可谓非常难过。

即伤心于父丧,也对当下的朝堂感到失望。

毕竟,他在位上也是劳心劳力,没想到却等来这样的结果。

特别是反对的主力,居然是他的门生和老乡,就更让他不能接受了。

为什么唱反调的不少都是他的门生、同乡呢?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刘台、傅应祯就是榜样,他们虽然都因为弹劾张居正没得到好下场,却留下一时的盛名。

别的什么人说话,那不过是政见不同而已,没多大意义。

身为门生、同乡,敢于反对自己的恩师座主或乡党,就更显得自己公正,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好机会。

“善贷,我们是不是也该上奏议论此事?”

魏府花园里,谭纶、江治等人,甚至一向和魏广德关系不睦的王希烈也来到这里。

毫无疑问,这次就是乡党的一次碰头。

他们要商量的事儿,自然就是这次战争面临的危机,因为就在今天下午,宫里发还张居正奏疏,万历皇帝全部接受了张居正的要求,同意他留官守制,以素服理政,不参与朝堂其他活动,甚至答应明年张居正可以回乡安葬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