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劝谏曹丕——崔琰(1 / 2)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少好击剑,尚武事。及长,诵论语、韩诗。结公孙方等,师丛郑玄。袁绍辟之。绍出兵黎阳袭许都,琰谏阻,绍不听。未几,果败于官渡。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获罪,赖阴夔、陈琳救得免。太祖破袁氏,辟琰为别驾从事。曹操征并州,留琰傅曹丕于邺。魏初,拜尚书。主曹丕为太子。操贵其公亮,迁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为意指不逊。罚琰为隶,后赐琰死。

崔琰是当时有名的正人君子。他早年酷爱武术,喜欢击剑,后来又跟随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学习儒家经典。由于他是冀州人,所以很自然地来到袁绍的手下当官,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都抢着要他,但是崔琰觉得这两位都不能成大事,声称自己有病,辞职不干,结果被关进监狱,差点儿被杀死。曹操平定冀州的时候,得到了崔琰,让他当别驾从事,当崔琰来拜见曹操时,曹操对他说:“我昨天审查了一下冀州的户籍,可以征召三十万大军,真是个大州啊!”崔琰义正辞严地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袁氏兄弟又互相残杀,百姓苦不堪言。您来到这里,也不先问问百姓的生活风俗如何,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反而先问户籍,这岂是冀州的百姓所希望的!”这话不禁让曹操肃然起敬,后来,曹操一直以崔琰为众人的表率、楷模,并让他主抓人才选拔和地方官员的管理。

崔琰之死,是曹操称魏王之后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曹操屠戮名士的一大罪状,在陈寿等史家笔下,曹操是一个爱猜忌、疑心重的人,在杀崔琰之前,曹操就曾经干掉汉末大儒孔融,帮助灭袁绍的许攸,辅佐平定马超的娄圭。陈寿的评价为此三人“皆以恃旧不虔见诛”,都因为和曹操有旧交情,于是就蹬鼻子上脸对曹操不够恭敬,结果被杀,可是崔琰之死与三人不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崔琰被杀最让时人感到冤枉,感到痛心。

曹操平定袁绍之后,曾经了解冀州的户口资料,看了之后很高兴,对臣子们说,在冀州可以召集到三十万军队。别人都替曹操高兴,唯独崔琰兜头给曹操一瓢冷水。崔琰说得义正词严:“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现在天下分裂,百姓涂炭,你曹操取得冀州之后不但没有推行仁政,关爱百姓,第一件事就关心能召集多少军队,实在是太让冀州百姓失望啊!崔琰说完,群臣大惊失色,敢于如此触曹操的霉头,下场不知道多惨。可没想到曹操竟然改换脸色,向崔琰道歉。曹操是有大胸襟的政治家。政治家讲究实利,要生存首先要掌握枪杆子,可是曹操也顾及脸面,顾及所谓的仁义道德。崔琰的话很冲,可是符合自古以来的大义,曹操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屈服。但是,也就在这一刻,曹操厌恶崔琰的种子也就埋下。

有一位叫做杨训的官员,为了表忠心上了一道表章称赞曹操的功劳,言语之间免不了有几分肉麻,曹操看了身心舒畅,别人听了未免起一身鸡皮疙瘩。当时不少人议论纷纷,嘲笑杨训做人太丢分,顺带连曾经举荐过杨训的崔琰,也批评起来,不过这些人也就是私下里说一说,没谁敢端到台面上说,可崔琰公然写了一封书信给杨训,书信的内容是“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你的表章我崔琰已经看到了,事情办得不错罢了,陈寿解释说,“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陈寿认为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议论杨训的人过于苛刻,不通情理。

不知道陈寿是如何得出这个论断的,因为曹操听说崔琰的原话可并不是这么想,曹操很生气,曹操说,世人如果生个孩子是女儿,当朋友询问生了什么,都会说“生女耳”,生了